陶渊明晚年贫穷,为生存只能乞讨,5子无一成器,63岁活活饿死

方圆的近代史合辑 2025-02-09 03:05:44

前言

在封建王朝的官场中向来是有着很多的黑暗的,是以就有很多文人不愿意同流合污,不愿意在这黑暗的官场中生活,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陶渊明了,可以说自小我们就了解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对于这个典故也是影响后世千百年的,在他辞官后就选择了归隐,那他归隐后的生活如何呢?

一、穷困潦倒

虽说在古代一直都有着多子多福的说法,但这要是放在一般人家,孩子多了也是一个负担,对此陶渊明也很有话说,可以说陶渊明的贫穷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家中孩子太多了,陶渊明的一生有过三任妻子。

陶渊明的原配妻子,是难产去世的并且也没有留下子嗣。不久后陶渊明又娶了一任妻子,这一位陈氏和陶渊明的孩子最多,给陶渊明生了四个儿子,在封建王朝中医疗条件是很差的,这一位陈氏因生育没有修养好身体,再加上每日的劳累,不后就因病逝世了。

陶渊明自己一个人带着这四个孩子肯定是不行的,是以没过多久他就娶了第三任妻子,这一位妻子比陶渊明小了十几岁,两人在成婚后感情也是很和睦的,这一位妻子给陶渊明生了一儿一女,陶渊明的子嗣还是很旺盛的,六个孩子。

当然子嗣旺盛是一回事,这六个孩子的生活所需的花销也不小,这些都是需要陶渊明来挣的,庆幸的是在最初的那几年陶渊明的母亲还存活于世,他的母亲能够给陶渊明减轻很多的负担,也正是在母亲的帮助之下才将这六个孩子养活。

众所周知陶渊明一生都没有做过大官,是以他那芝麻小官能拿的俸禄也是有限的,并且根据陶渊明的性格他肯定没有额外的收入,他自己一个人养活一家人是很难的。遗憾的是在陶渊明辞官前四年,帮助他们一家人良多的母亲去世了。

在母亲去世后陶渊明一家的生活就变得更加地艰难了,在他工作的那段时间中,还能够勉强度日,但等到陶渊明辞官后生活就不是这样了。

在他辞官后就表示整个家没有了经济来源都要坐吃山空,上文也说了陶渊明的收入并不是很高,即使是手中还有一些存款,但也不是很多。

辞官后最初的两年日子过得还行,虽说手中的积蓄不多,但一家人勤俭一些也是能够度日的,但在第三年的时候一场变故的发生改变了陶渊明一家的生活。家里忽然遇到了火灾,将房子都给烧完了。

除了他们几口人和那几块地外,整个陶家没有一点东西了,虽说在辞官后陶渊明没有一直闲赋在家也出去干农活,种种地。但像陶渊明这样的文人,农活也不是他们的长处,并且陶渊明也并不勤奋,是以整个家的生活开始变得越来越艰难。

在陶渊明的诗中也能够看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长得比他豆苗还要高,从这也能够看出他根本就不是那能种地的人。虽说在诗中陶渊明也写了自己是怎么样艰辛,每天都是日落而归,但种地所看的可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效率的高低。

从陶渊明之后的诗中也能够看出,他每天勤勤恳恳的工作,所得到的结果究竟是怎么样的。虽说每天都在加班加点的工作,但等到冬天的时候陶家还是吃不上饭。此时陶家的生活质量那也是直线下降,别说是吃饱饭了,就连粗茶淡饭都吃不上了。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当然这只是其中一句,在他归隐后的生活也不仅这。对于之后生活的窘迫在陶渊明的很多诗中都能够看出,其中一句“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即使是在今天看来也不由地为他的生活感到心酸。

其实在他决定归隐后,也就最开始的那一段时间中他过得还行,这是因为他手中还有之前的积蓄,根据陶渊明的耕种情况,他要是依靠种地连自己都养不活更不要说还要养那几个孩子了,在那之后很多年中,陶渊明过的都是穷困潦倒的生活,贫困和饥饿一直都跟随着陶渊明。

并且不要忘记了陶渊明还有一个爱好——喝酒,甚至能说都不是爱好了,应该说是嗜酒,即使是辞官归隐了,但他依旧没有放弃喝酒,每天都要喝酒,家中本就贫困,喝酒这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陶渊明也不是单纯地喝酒,应该说是不醉不归,每一次喝都会将自己喝得醉醺醺的,就连去地里耕种也要将自己的酒壶给带上,他本就不是种地的料,在田中还有喝酒,将自己给喝得烂醉的,他能种出来地也是奇迹。

二、无一成器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可以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父母是很重要的,并且身为父亲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有着母亲所达不到的作用。父亲是孩子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男性角色,所以他的举止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影响。

要是父亲勇敢、责任感强,那他的孩子也会学习到父亲身上的这些优点,相反对于父亲身上不好的品质孩子也能够学习到。将这一点放在陶渊明的身上也是很适用的,陶渊明本就不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是以他的懒散也被他的孩子学习到了。

虽说陶渊明一生有六个孩子,但是这六个孩子没有一个是学习的苗子,按道理陶渊明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高的成就,他的孩子也应该能够遗传到他在文学上的天赋,遗憾的是这几个孩子没有一个爱学习的。

当然学习也不是唯一的出路,要是能够在别的地方有长处也是可以的,但根据陶渊明的诗作也能够看出他这个几个儿子不仅不学习在其他地方也没有长处,并且还有很多的性格缺点。

陶渊明的《责子》中就能够看出,长子懒惰,次子不愿意学习,三子和四子十三岁了大字都不识几个,九岁的幼子不仅不爱学习,并且每天想得都是吃。

对于几个孩子的状况陶渊明自认自己没有办法改变,他直言自己忧愁不已只能是借酒浇愁,虽说这几个孩子的不成才不能全部都怪在陶渊明的身上,但是和他也有着很大的干系。

毕竟“子不教父之过”,后世曾有专家对此做出了解释,若是父亲嗜酒对于孩子的发育也是有着很大影响的。

三、潦倒一生

可以说陶渊明后半生连吃饭都困难了,是以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最害怕的就是生病了,但今天的我们也能够知道像陶渊明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酗酒,对他的身体也是会带来很严重损伤的。

虽说陶渊明归隐的时候才只有四十多岁,但在那之后十几年的生活中他所过的一直都是穷困潦倒的生活,这从他的诗中也能够看出,在他晚年的诗作中,几乎每一首中都有对于当前生活困境的描述。

对于当年的陶渊明来说,他能够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也就只有写诗了。在陶渊明逝世前一年,此时被疾病缠身的陶渊明,为了活命无奈之下只能是去乞讨,去别人家讨饭来勉强活命。

并因为主人家给了他一壶酒,陶渊明还特意写了一首诗表达感谢之情“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结语

可以说陶渊明的后半生一直都是活在矛盾中的,一方面他对于朝廷的黑暗感到不满,想要田园的生活,但在辞官后他就不得不面对经济上的困境,要带着几个孩子饥寒交迫的过一生,不知在弥留之际的陶渊明可曾后悔,当年归隐的决定。

3 阅读:761
评论列表
  • 2025-03-17 05:11

    因为他不姓王,更不是琅琊王氏,荥阳郑氏

  • 2025-04-07 20:37

    把现实想的太简单,太浪漫主义,这样的人不是不好,就是那种极度不想上班又没什么家底支撑,还很人性的那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