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经济网发布消息:“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要锚定这个三个目标,即高端化迈进、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
PART 1长期目标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智能制造可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PART 2次第实现
我们都知道智能制造从1.0到2.0(自动化)、3.0(数字化)和4.0(智能化)通常经历4个阶段,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还处在2.0补课,3.0普及阶段,少数的灯塔工厂、未来工厂在做4.0的示范。
PART 3成长基于实际
未来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虽然智能化工厂有缩短设计时间、优化生产制造、提高协同工作能力、降低成本等诸多优点,但国内大多数工业企业距离这个目标还很远很远,有技术问题,更有资金问题。立足于现实,根据企业现实情况,实实在在地解决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并预留长期扩展性,才是最好的选择。例如:
■产品品种规格多样,导致生产计划调度困难,则重点考虑计划排产和资源调配问题;
■ 自动化程度不高,人工参与较多,则尽量考虑产线的自动化问题,尽量选择常规设备,对于特殊设备,考虑性价比,确定是否进行人工替代;
■当前最广的 “信息孤岛”问题,则考虑数据的联通和接入;
■过程质量控制为关键环节的企业,则尽量实现质量的在线检验与数据向生产过程流动等。
采用了市场上比较成熟的工业产品和技术,大都能解决工业企业主要面临的生产瓶颈,更好的理念和技术尝试,可以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进行。这就回归到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个说法,2.0补课,3.0普及阶段,4.0只有少数在示范(其实我们只认为是在4.0的边缘示范,远远未达到目标)。
PART 4理想基于现实
我们在很多智能工厂和MES项目调研或者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户只知道自己大致的想法,又被很多概念和说法影响后,对于智能工厂过于理想化的情况,有的求大求全,想一次性建设一个功能完备、效果理想的智能工厂;有的则认为信息化就是智能化,一套信息化系统就可以解决所有生产和管理的痛点等等。说到底,其根本不在用户,这都应该是供应商的责任,实实在在,认认真真为用户说清,查清,理清,定清,专业体现于责任和能力。
所以企业在实施智能制造建设中,应认清基础,梳理存在痛点问题,系统规划,有计划有选择,打好自动化、数字化基础。尤其需要聚焦到工厂或车间内部,补齐自动化与信息化短板,在能力和思维得到提升后,不断选择更多的优化点,形成不断改进,持续进步的能力。
PART 5建设意见
企业的智能化建设需要依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特性进行整体的规划,从企业精益化生产、高效管理入手,首先采用成熟技术补齐自动化与信息化短板,打通生产与管理系统的信息孤岛,再利用这些基础的数据进行更高层次数据分析和先进技术应用,实现生产和管理上的再提升,从补课到前端,从前端到领先,一步一步的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构建智能工厂。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