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只用近174亿、成飞被卖给规模远比自己小的“不知名企业”,这场蛇吞象一样的收购案,背后真实的原因令人深思。

根据媒体报道,2025年开年,收购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的“中航电测”即将改名称“中航成飞”。
而且中航电测还了个公告,意思是收购成飞的资产交割都已经办完了,成飞整个公司100%的股份已经过户给自己。
从这则通告中可以看出,成飞已经已经彻底成为中航电测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而这桩蚍蜉撼大树般的交易案,交易金额仅仅只有174.42亿元,其中交易双方规模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更有甚者不禁质疑,为何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控股的“小公司”却能毫无阻力的买下成飞这样的巨无霸?

成飞被卖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隐情?
其实这就关系到成飞曲曲折折的上市之路,可以说用故事离奇,过程曲折来形容。
其实不管是成飞还是中航电测都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明星资产,不过成飞的地位最为特殊,它虽然是中航下面的特大型军工企业,但却是唯一一块一直没有上市的资产。
2014年12月,近5万户成飞集成的股民迎来了一个心碎的消息,当天下午成飞集成的股价暴跌停牌,这也预示这成飞的重组布局最终直接“猝死”。
这里的成飞集成可不是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成飞),全名叫作四川成飞集成科技,也是成飞零部件的供应商,其实双方背后的大佬都是中航工业集团,都是中航的子公司。
当年5月份的时候,成飞集成搞了个非常震撼的收购重组方案,就是将北边的沈飞、旁边的成飞和洪都科技的股权全部收购,整个重组方案资金规模超过上百亿元。
当时这也被认为是成飞和沈飞借壳上市的一步棋,引发了无数军迷和股民的热议和期望。
成飞集成的股价一度大涨380%,股价直接翻了近五倍。
但随后而来的一则通知,直接击碎了成飞集成助力成飞一飞冲天的上市梦。

2014年11月,负责审核这桩重组方案的科工局作出回应,称此举将造成行业垄断,不予以批准。
随后成飞集成重组扩大规模、成飞借壳上市直接梦碎了一地,成飞集成的股价应声痛跌,注定只是今后成飞上市路上的一位过客。
2018年开年中国战机第一股横空出世,但这个第一股并非拥有歼20五代机的成飞,而是中航沈飞,沈飞通过与中航黑豹进行资产置换、成功上市同时也给成飞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在2017年年底的时候,还是中航工业集团旗下的中航黑豹公司,将沈飞100%的股权收购,最终使得沈飞顺利上市,从此沈飞也换了个说法叫中航沈飞。
而此时拥有歼10、歼20的成飞,急需通过上市来扩充融资渠道,加大新型飞机的研发力度,以及扩大生产规模等。
2023年7月,中航工业集团旗下的中航电测对外发布了股份交易报告,文中的交易对象正是自己的老板——中航工业集团。
报告称中航电测自己将准备通过给中航工业发放股份的方式,收购中航工业集团手中拥有的100%的成飞股权,总资金规模超过170亿元,对于成飞这样体量的巨头来说,确实不算多。
2024年7月中旬,深交所直接批准了中航电测对成飞的重组收购布局,这也意味着一旦交易完成,中航电测将拥有成飞的全部股权。

其实中航电测全资收购成飞换种说法,其实是中航工业集团主动向中航电测转移“成飞”这样的优质资产,真正目的就是让成飞顺利借壳上市。
而最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将拥有中航电测78.07%的股权,中航电测拥有成飞100%的股权,成飞的实际老板还是中航工业集团,本质上还是换汤不换药。
这也是跟沈飞和中航黑豹的案例一样,是总公司旗下优质资产的重组、整合和置换。
2025年1月成飞上市再传好消息,根据中航电测的最新公告,公司收购成飞的所有手续已经办理结束,中航电测、成飞今后只有一个新名字——中航成飞。
很少有人注意到,不管是沈飞还是成飞,在借壳上市时都选择中航工业集团旗下规模比自己小的上市公司,而且业务线和自己并不是重叠,有的甚至只是自己先前的零部件供应商。
这也是很多人质疑小公司为何能蛇吞象的原因所在。
其实2014年成飞集成公司同时收购成飞沈飞重组失利就是前车之鉴,国家的本意肯定是好的,就是为了防止资源过于集中。

但是当时从生产的角度来看,重组合并其实也有利于研发、制造和成本降低。
此次中航电测收购规模远大于自己的成飞,中航成飞的出现将更有利于成飞新机的研制以及产能的突破。
而且中航电测在这次收购案件中,同时将多年亏损的中航贵飞也重组了进来,就是为了给成飞扩充产能准备的。
现在你不能直接说成飞成功上市了,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准确,目前中航电测只是搞了个拟变更公司名称和证劵简称为中航成飞的公司章程。
最终的启用日期还要等接下来深交所的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