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延安,毛主席一辈子都忘不了。有很多次,在提到国家和人民遇到的困难时,毛主席都会主动说起延安时期的困难往事。
在毛主席看来,延安的困难更像是一种动力,一种激励他们勇敢前行的力量源泉……
毛主席:现在不忙念书,你先看看这个1959年,新中国受到了建国以后的第一次大的自然灾害。
据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编撰的《1949-1995中国灾情报告》记载,在这一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19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且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
遭受了这样的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减产歉收的情况。
事实上,1958年前半年,全国的旱灾已经显示出来了。根据《中国灾情报告》记载:
“1-8月,全国大面积旱灾……冀、晋、陕、甘、青与西南川、滇、黔及华南粤、桂等省区。春旱时间长,波及面广,严重影响农作物播种、生长。河北省中部、东部连续200多天无雨雪……5月中旬……西南、华南及冀东持续干旱。入夏,华东、东北800多万顷农田受旱。吉林省266条小河、1384座水库干枯,为近30年未有的大旱。年内,旱灾波及24个省区2236万公顷农田。”
1959年,旱情已经十分明显了。统计数据表明:“1月至4月,冀、黑严重春旱。因去冬以来降水稀少,春旱影响河北省150万公顷小麦生长,成灾62万公顷,另有20万公顷耕地需挑水点种;黑龙江省……150万公顷耕地受旱2寸多深,少数4-5寸深,为历史少见。”
到了7月后,渭河、黄河中下游以南、南岭、武夷山以北广大区域普遍少雨,闽、粤60天无雨,遂“波及豫、鲁、川、皖、鄂、湘、黑、陕、晋等20个省区的旱灾分别占其77.3%(受灾3380.6万公顷)和82.9%(成灾1117.3万公顷)。
那时候,松花江源濒于干涸,丰满水库缺水发电。江、淮出现历史同期(记载)的最低水位。江苏省山区塘堰、小水库干涸37万座;沿着长江的121个水闸和161个明口,能够自流放水的也只有50个闸、13个明口;湖南省邵阳、衡阳和湘西州的71万处塘坝也都干涸过半……
这样大的受灾范围,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新中国成立10年来旱情最重的一年。各地都有报告送来,其中有些报告中,还提到了饿死人的事情。对此,毛主席非常难过,也十分担忧。
12月26日,在毛主席的66岁生日这一天,按照排班表,吴旭君来到值班室。
在见到封耀松的时候,吴旭君关心地问了毛主席的情况,说:“主席睡了吗?”封耀松难过地说:“还没睡,你上去看看主席吧。”
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之所以如此难过,主要还是因为毛主席的情绪变化。那段时间,毛主席总是不断地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听到什么反应没有,老百姓的生活到底怎么样,有没有饿死人的事情……”
很快,吴旭君便来到毛主席的卧室。看到毛主席靠在床上心事重重地抽烟时,吴旭君没有说话,毛主席也没有说话。
这要在平时,在见到吴旭君的时候,毛主席总会笑着问:“又有什么好消息?”
见毛主席也没有主动说话,吴旭君的心里十分难过,默默地来到毛主席的床头,向给床头桌上的茶杯里续了半杯热开水。
在听到毛主席说了一声“你坐下”后,吴旭君语气平淡地说:“主席,我给你念点东西吧。”
吴旭君之所以这样说,是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让毛主席烦心。所以,她尽量用平静的语气说出这句话。
听了吴旭君的话,毛主席抬起手,指了指,说:“现在不忙念书喽,你先看看这个。”
顺着毛主席手指的方向,吴旭君拿起桌子上的一个手稿,问:“是这个吗?”这时,毛主席点了点头,又点了一支烟,边抽烟边说:“你看吧。”
在那份手稿里,吴旭君发现,这是毛主席写给身边工作人员林克、高智、子龙、李银桥、王敬先、封耀松、汪东兴七同志的。在这份手稿里,毛主席要他们下去搞调查,目的就是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见吴旭军将手稿看完后放回原处,毛主席问:“怎么样,有什么想法?”吴旭君说:“主席,如果可能我也想争取和他们一起下去搞点调查研究。”
想到吴旭君的实际情况,毛主席说:“你不用下去,你还另有任务。”
听了毛主席的话,吴旭君回答说:“那好。我就按照你的指示,为他们每人准备一份药。我想,其中包括内服药,就是治常见病和地区多发病的几种常用的药。另外,还准备一些一般外科常用的药品,再开一个药单,写清每种药的用法。当然,还应该召集他们开一次会,在会上除了我讲以外,看他们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你看这样行不行?”
吴旭君说完后,毛主席说:“好,就按你说的办。”
见毛主席批准了自己的意见,吴旭君站起来,想要离开,并尽快将事情办好。看到吴旭君刚站起来时,毛主席说:“你不忙现在去办喽。”
想到毛主席如此为国家操劳,吴旭君十分心疼,便说:“主席,你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用用耳朵,我给你读‘兰亭序 ’。”
在吴旭君的读书声中,毛主席终于闭上了疲惫的双眼。为了让毛主席睡得安稳一些,吴旭君没有停下来,读完一遍后,又开始读第二遍。
大约过了20分钟后,毛主席突然睁开眼睛,带着奇怪的表情看着吴旭君问:“嗯?你怎么还在这儿?我睡着了?”
得知自己睡了20分钟后,毛主席有些不敢相信,说:“不对,我好像睡了好久。”
听了毛主席的话,吴旭君诚实地说:“你打了个盹,不过,你真的睡着了。”
过了一小会儿,毛主席的精神转变得好一些了,吴旭君问:“主席,你这几天为什么睡不着觉?”
见吴旭君如此关心自己,毛主席说:“我心里有事,我在想事。”吴旭君又问:“你又发愁了吧?”毛主席说:“光发愁也没用,得想办法。我给你看的东西你看了吗?”吴旭君说:“看了,你打盹前让我看的。”
这时,毛主席难过地说:“国家有困难了。这种困难跟我们在延安搞大生产时的困难不一样。在延安,那是人口不很多的解放区,现在是全国性的。”
为了转移毛主席的话题,吴旭君说:“你老记着延安那点子事呀。”毛主席说:是呀,我忘不了。在转战陕北时我打了那么多仗。“”
顺着转战陕北的话题,吴旭君问:“转战陕北时苦吗?”
提到转战陕北,毛主席感到虽然很苦,但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的苦是为了解放贫苦百姓与敌人斗,虽苦尤甜。
于是,毛主席乐观地说:“苦。可是我们不怕。那是战争年代,有仗打高兴哩!人家说我是一只好斗的公鸡,其实我比公鸡的能耐大多了。那时,我们那么穷,可是我的名字还挺响亮的哩,尤其是对蒋委员长来说,他特别关心我。他的情报机构很灵,我到哪儿他都知道。你信不信?”
毛主席说完后,吴旭君笑着点了点头,表示相信毛主席所说的话。
接着,毛主席又说:“我可以吸住胡宗南的20万人马,只要我不离开延安。你知道胡宗南可是张王牌呀。这张牌可以由我来调遣。当时我们的兵力有限,这样我拖住胡宗南20万大军,就可以减轻其他解放区的压力。蒋委员长对延安狂轰乱炸,无非想把延安炸平,把我炸死。一颗炸弹果真在我住的窑洞前开了花。胡宗南以为我准死了。可我没死。”
见毛主席说得津津有味,吴旭君觉得成功地转移了毛主席的注意力,便问:“后来呢?”
毛主席说:“后来呀,都能听到敌人的枪声和喊声,我最后一批撤离延安。我就是想让他们进来嘛。既然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还不走。这就是兵书上讲的‘诱敌深入’。但是我当时就说过,延安我是一定要回来的,也一定要打败胡宗南,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
见毛主席说得起劲,吴旭君笑着说:“看来,黄河帮了你的忙。”
提到黄河时,毛主席问吴旭君:“你见过黄河吗?”吴旭君坦诚道:“没有,只见过照片。”
接着转战陕北的话题,毛主席继续说:“当时刘戡的部队一直追我们追到了黄河边,可惜呀,我只老远看了一眼黄河。这条河与我共过患难,拯救过中华民族的危急。我们是结下了美满姻缘的。”
听着毛主席的讲述,吴旭君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很有兴趣,便不住地点着头。
看到吴旭君听得非常认真,毛主席又说:“47年10月,我在黄河边搞农村调查,住在佳县的神泉堡,这个县城在高高的山顶上。我有时上山从那里看黄河。黄河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它壮观的很哩,汹涌澎湃,从我脚下流过。有时我沿山间小路走,一直下到河边。每次看黄河回来心里就不好受。”
对于毛主席所说的每次看过黄河,回来就不高兴的事情,吴旭君感到好奇,便问:“看黄河应该高兴,怎么反而不好受?”
于是,毛主席耐心解释说:“因为我没治好它身上的千疮百孔啊。我还没驯服黄河,让它造福人民。我欠了黄河的情喽。”
紧接着,吴旭君又问:“你每次去看,每次都不好受,为什么还去看?”
对此,毛主席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你看,我这个人就是这么矛盾哩。”
听了毛主席的回答,吴旭君好像明白了一些,对毛主席更加心疼和崇敬了,对中国人民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领袖,则感到非常幸运!
后来,为了将毛主席照顾好,吴旭君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毛主席身体上舒适,精神上愉快。
在吴旭君看来,作为毛主席的护士长,不仅是党和国家交给她的一个任务,更是她一生中,最大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