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加持视听产业,黑科技爆款频出,四川如何打造文化传播新高地?

睁开一只科技眼 2025-04-05 02:06:42

来源:科技眼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短视频、网络剧、直播等网络视听内容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成为许多人获取信息、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3月27日至29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举行,作为全国网络视听行业的“风向标”,这场盛会不仅聚焦了最前沿的技术与内容创作,还展现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本次大会以“极视听·强赋能”为主题,吸引了上万名嘉宾、近4500家机构报名参会,涵盖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微短剧、青年成长、国际传播、产业赋能等热门议题。大会不仅是一场技术与内容的展示,更是一次产业合作与未来发展的深度交流。

当下,人工智能已经深度渗透到网络视听行业,成为行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力。在大会的开幕式上,观众们见证了一款黑科技智能眼镜的魅力。这款眼镜不仅可以实时翻译演讲内容,还能为演讲者提供提词功能,并自动生成会议纪要。对于习惯了低头看字幕、怕错过精彩内容的观众来说,这种人机协作的方式无疑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除了智能眼镜,XR超高清虚拟现实技术、AI内容生成、直播机器人等新技术也在展区亮相,展示了四川在视听科技创新方面的深厚实力。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内容创作的质量,也为行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正如业内专家所言,“内容创作不再只是依赖人的灵感,而是人机协作的智慧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由成渝两地联合打造的AI微短剧《薛涛之风前一叶荷》也在本次大会上首次亮相。该剧利用人工智能还原了唐代服饰、建筑以及诗歌文化,以独特的视觉呈现方式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类似的微短剧近年来备受观众喜爱,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文物拟人化讲述家国情怀,《家里家外》则用地道的四川方言演绎市井生活,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虽然流量至上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但如何平衡算法与文化价值,成为摆在内容创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四川省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人在大会上指出,“不能让算法削弱人性温度,更不能让流量吞噬文化基因,必须用工匠精神打造小而美的文化精品。”这一观点道出了行业的核心命题——在技术推动下,如何保持文化内容的温度与深度。

近年来,网络视听行业已经不再局限于娱乐,而是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本届大会上,一系列“视听+”合作模式吸引了众多关注,比如“网络视听赋能国货品牌计划”“法治视听赋能中国法治建设论坛”“视听赋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等。这些活动表明,视听内容正在成为推动文化、经济、教育等多个行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

在四川,视听产业的创新与文化传承同样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例如,成都博物馆与龙渊网络合作的“传统皮影艺术数字展览”,让观众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影目科技利用AR技术复刻历史场景,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明途科技的数字人“喵喵芭迪”在道明竹艺村与游客互动,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限制。

除了内容创新,产业生态的完善也是本届大会的关注重点。近年来,许多影视作品带动了地方文旅经济,比如“光影天府·拍在四川”影旅联盟的成立,就是为了让影视与文旅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通过影视作品串联四川的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全川取景、成都制作、全球传播”的产业生态链。

不仅如此,本届大会期间,一系列产业投资合作也在成都落地生根。3月26日,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园区推介暨项目签约仪式举行,21个重大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达134.94亿元;3月27日,四川网络视听产业投资推介会举行,攀枝花等4地作产业推介,3个创新项目展开路演,7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3月28日,成都高新西岭科技园招商推介暨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总投资超20亿元的11个重点项目签约……这些数据不仅展现了四川在网络视听产业上的吸引力,也表明行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府部门简化审批流程,出台惠企政策,搭建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网络视听作为文化产业中增长最快、影响最广的领域之一,未来将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这场大会可以看出,网络视听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XR技术、微短剧等新趋势正加速行业变革,而视听内容与传统文化、地方经济的结合,也让行业前景更加广阔。未来,如何在技术进步与文化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内容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到突破,仍然是行业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四川,作为网络视听产业的重要基地,未来必将在这一领域大放异彩,让视听文化的魅力影响更多人。

0 阅读:1

睁开一只科技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