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看了《出走的决心》,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从一开始拍摄热度就很高。
电影上映后,豆瓣更是打出了8.6的高分,算的上是2024年豆瓣评分最高的电影了。这部被不少网友推荐,还呼吁说是最适合带妈妈去看的电影,我却差点看吐了。别误会,并不针对剧情,而是单纯的因为电影摇晃不停的镜头而感到头晕想吐。尽管很不舒服,但本着中国人来都来了的心理,我还是坚持看到了最后(晕到撑不住的时候闭眼晃一下,其余时间透过蒙住眼睛的指缝“偷偷摸摸的看”)。除去大半部分都在摇晃的镜头,这一次,我想聊一聊摇晃镜头以外的东西。01 妥协
电影大半部分讲述的是李红“妥协”的生活。
年轻的时候为了弟弟能娶妻生子于是被父亲办了退学进厂挣钱,想要考大学的梦想第一次被搁置。
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的她想跳出去,可所做的反抗却是从一个家跳到了另一个家,从一个火炉跳到了另一个火炉。刚在一起的李红和丈夫一开始也过了一段蜜里调油的生活,少女说句话会羞涩的低下头,年轻的男孩会穿过一条街买并不便宜的汽水。可很快下岗潮便来了,李红失了工作,只能成为一个丈夫口中的“家庭妇女”,成了自己喜欢的鲜花都买不起的人。感受到二人精神不同步的李红想离婚,可还是为了女儿没有离开。可妥协一旦开始了,便永无止境。等弟弟娶妻生子,等女儿长大结婚,等怀孕的女儿生娃,等孩子上幼儿园,等女儿的新工作落实。李红一直在为了亲人的生活而妥协,而属于自己的永远只有“框在窗户”里的一点角落。02 “我”生活对她并不友好,几十年辛劳的付出非但没有得来丈夫的理解与尊重,言语打压和冷暴力却更加肆虐的在李红身上上演。电影中有一段剧情:怀孕的女儿临近生产,父亲对女儿说搬到家里来吧,我们来照顾你。可等到女儿真的搬来了,父亲却完全没有作为。之前所说的我们也并不存在,一直以来都只有“我”。父亲的关心和照顾全在口头上,做菜=动动嘴皮子,照顾外孙=在旁边看着。觉得纸尿裤不好偏执的要用尿布,可对于尿布谁洗的问题却全然不做声,还一个劲儿的指责妻子就是因为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