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和毛主席关系如何?长征途中没跟毛主席走,让他后悔一辈子

小爱客拍车 2025-04-30 17:10:37

1976年9月9日早上10点,咱们伟大的毛主席离开了我们,当时他83岁。这事儿一传出来,全国上下都伤心透了,老百姓心里头那个难过啊,真是说不出来的滋味。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毛主席在快不行的时候,竟然还让人代笔发了一封超级秘密的电报。等毛主席的丧事都办完了,中央政治局就把这封电报发给了解放军里所有的高级将领,徐向前元帅他们也都收到了。

郭春福是徐向前的秘书,他记得很清楚,那天中央有人把一份毛主席的加密电报送到徐向前家里。徐帅接过电报,从楼下拿到楼上,看着看着就流下了眼泪。郭春福事后才晓得,那天徐向前连晚饭都没吃,一个人关在房里,哭得撕心裂肺的。

那么,毛主席临终前发的那封超级保密的电报,究竟说了啥?为啥徐向前会忍不住大哭起来?那封电报简短得很,只有19个字:“全国全军,立即进入最高警戒,一级战备,确保稳定。”读完这篇文章,你肯定会被徐向前和毛主席之间的深厚感情所打动。

大家都知道,徐向前是个特别厉害的开国大元帅,他的战功多得数不清,给新中国的成立立了大功劳。1924年5月,徐向前进了黄埔军校第一期,他特别看重这个机会,没多久就变成了特别优秀的学员。

那时候,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头儿,他老爱找些好学生聊聊天,好拉拢他们成为自己的心腹。徐向前呢,也碰上了这种好事,但他俩的对话可不怎么对味儿。特别是徐向前,回答问题那叫一个直白,让蒋介石听了直摇头,兴趣缺缺。

所以,蒋介石初见徐向前时,就觉得他是个“不成器的学生”。他压根儿没想过,这个“不成器的学生”几年后竟然成了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中的总指挥。不管是带着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打反“围剿”战,还是后面的那些战役,都让国民党军队吃了不少苦头,输得那叫一个惨。

不少人瞅见徐向前的照片,第一感觉可能会被骗到,觉得他好像挺害羞,话也不多的样子,但这可真是大错特错了。徐向前心里头刚强得很,他带兵打仗的那一套,跟他外表简直是天差地别。

从徐向前穿上军装那天起,他就老是往最危险的地方冲,战斗打得最火热的地方,总能看到他的踪迹。李先念对此记忆特别深,他后来讲起时说:“徐向前那军事上的魄力,真是让人惊叹,他从不知道啥叫害怕。越是碰到大规模、硬碰硬、难啃的骨头仗,他越是跟打了鸡血似的,浑身是劲。”

徐向前和毛主席是在长征路上认识的。1935年6月份,中央红军跟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的懋功碰头了。两队人马聚在一块儿后,得赶紧商量个大的战略方向,统一怎么打仗。所以,徐向前就代表红四方面军的头头们,比如张国焘、他自己还有陈昌浩,给中央发了封电报,说“赶紧给指个路”。

中共中央到了川西北地区后,经过一番深入了解,发现这儿大都是少数民族住的地方,山高路险,交通十分不方便,经济也相当落后。这样的环境对红军的生活和作战都挺不利的。所以,他们决定让红军继续往北走,去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七月中旬的时候,中央红军走到了四川的芦花地界。在那里,中共中央开了政治局常委的碰头会,主要商量的是组织上的事情。也就是在那时候,毛主席和徐向前第一次碰了面。毛主席跟徐向前一握手,就夸他说:“你可真是把红四方面军‘养大’又‘带大’的‘老母鸡’啊!”

同时,毛主席还亲自给徐向前颁发了一枚闪闪发光的五星金质奖章,这是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荣誉,主要是为了表彰徐向前在开辟鄂豫皖、川陕根据地以及在军事斗争中的杰出贡献。不过,张国焘对中央的决定却持反对意见,不愿按部署行事。

按照中央的部署计划,两路军队要分别朝北行进。右边的那路军队,是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和政治委员陈昌浩带着,他们会和中央及军委的直属队伍一道,往巴西那边进发。左边的那路军队呢,则是在朱德总司令和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的指挥下,朝着阿坝地区前进。

不过,张国焘却找了个借口,说噶曲河水涨得厉害,过不去,粮食也不够,部队走不了,因此一直拖着不肯往北走。当张国焘和党中央在“往南还是往北”这个问题上争得不可开交时,徐向前和陈昌浩一开始是站在一边的,他们都支持党中央往北走的决定。

就在这时候,张国焘又给徐向前和陈昌浩打了电话。这次,陈昌浩的想法变了,他决定往南走。那徐向前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应对的呢?他因为不想把红四方面军的队伍拆开,所以最后也决定跟着往南去。

当天晚上,毛主席特地走到徐向前住的地方,直接找他聊了起来,想让他带着部队往北走。据说,那晚他们俩就站在院子里头,毛主席直截了当地就问:“向前啊,你咋想的?”徐向前琢磨了一会儿,说:“现在两军已经合在一起了,再分开怕是不太好,四方面军要是一分为二,恐怕不合适。”

关于“北上”的决策,徐向前最终没能站在毛主席那边,这让他心里头一直挺不是滋味,甚至可以说,这事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在徐向前的回忆录里头,他是这样吐露当年心里的那些弯弯绕绕的:

我心里挺纠结的。说实在的,跟张国焘、陈昌浩一起工作这几年,我一直觉得别扭,真想早点跟他们拜拜。两军合并后,我跟陈昌浩坦言,想去中央干点实事,这真的是我心里的想法,琢磨了好久才说出口的。但另一方面,如果右路军自个儿北上,那四方面军不就被拆成两半了嘛,我还真有点舍不得……我就琢磨,到底是跟着中央走,还是跟着部队南下呢?要是走的话,我只能带上警卫员,骑马去追中央。那时候,陈昌浩的威望可不比我低……他不点头,我一个人根本带不动部队,顶多只能偷偷带走几个人。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跟部队待在一块儿,走一步看一步吧!于是,我就听了张国焘的,南下了,结果犯了让我一辈子都内疚的错误。

虽然徐向前没亲自带队北上,但在紧要关头,他还是果断做出了关键抉择。有人致电前敌总指挥部,打听中央红军“偷偷北上”后是否要开打,徐向前直接给出指示:“红军咋能打红军呢!都得服从命令,不管怎样都不能动手!”

1936年10月份,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的会宁聚到了一起,这代表着长征圆满完成了。那会儿,党中央定的大方向是:

凝聚内部力量,跟张学良、杨虎城他们的部队联手,打破蒋介石消灭共产党的阴谋。咱们得先在西北搞起抗日局面,这样才能让蒋介石不得不抗日,停止内战。咱们要建起全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能用的抗日力量都动起来,一块儿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大家都知道,西路军打了败仗后,徐向前总指挥心里头压了块大石头,好在毛主席给了他不少宽慰。到了1937年5月份,徐向前回到了延安,毛主席还特地跑到他家去看他。徐向前说自己对西路军的失败有责任,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毛主席就劝他说:“向前啊,别太往心里去,只要山还在,柴火总会有的。你能平安回来就好,有了母鸡自然就有鸡蛋了嘛。”

毛主席接着讲:“西路军的那些干部和战士,个个都是勇猛无比,坚毅不拔。常常连饭都没得吃,水也没得喝,伤员更是缺医少药。就算没了子弹,他们也能拿起大刀、长矛,跟敌人豁出命去干。这种为了革命啥都不怕的精神,咱们得永远铭记在心,啥时候都不能忘!”

徐向前被毛主席的话深深打动。从已知的信息里,能看出来毛主席后来有好几次都打算提拔徐向前。根据《徐向前传》的记录,早在解放战争刚开始那会儿,毛主席就琢磨着让徐向前去中原局担任职务。但可惜啊,他仔细了解了徐向前的身体状况,发现还远远没恢复好,干不了那么重的活儿,这事儿就只能先搁一边了。

徐向前身体不太好,但他特别会打那些难啃的硬骨头仗。这在临汾战役里表现得非常明显。要说解放战争里哪场仗最有代表性,那临汾战役肯定算一个,这是徐向前主导的一场有名的攻城大战。战役拖到了六十多天,咱们解放军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要是再继续打,牺牲会更惨重,还不如先撤回来,把力量用在保卫石家庄上。

徐向前觉得得趁势而上,他琢磨出一套打法,就是“又围又打,双管齐下”,想法子折腾、磨掉敌人的锐气。朱德老总听说这事儿后,看到有人提议“别打临汾了,转头去帮石家庄”,他二话不说,立马给华北军区的政委薄一波和副司令滕代远写了封信:

我挺担心你们因为怕有伤亡,又觉得打不下来,就想着不打,要是真这样决定,那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敌人守城会更有底气,我们攻城的信心也会被打击,部队也学不会怎么攻城。这样一来,损失会更大,而且啥也没得到。你们想想,要是(徐)向前有决心打,那就全力支持他,像炮弹、炸药、手榴弹这些,得不断给他送去,给他撑腰。我走的时候已经跟(叶)剑英说了,打临汾绝对不能自己先放弃,更不能从后面下命令让他放弃。

朱德的那封信,真的给了徐向前很大的动力。又过了十多天激烈的战斗,解放军成功占领了临汾,毛主席对此大加赞赏,说这是“城市攻坚战的一个好榜样”。徐向前后来回忆起来,满心感慨:“总司令真是果断,他的信任和支持让我们士气大增。大家齐心协力,硬是把这座难啃的城市给攻下来了,咱们的部队也锻炼成了攻城拔寨的尖兵!”

新中国一建立,徐向前就被选为了中央政府的委员,还成了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委员,同时也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委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参谋长等好几个重要职位。这全都表明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他的深深信赖。

1955年9月份,新中国头一回搞大授衔,徐向前被戴上了元帅的帽子。到了那个特殊年代,毛主席对徐向前有了更深的了解。时间一晃到了1973年,毛主席在见八大军区司令员的会上,跟徐向前一握手,就一个劲儿夸他:“真是位好同志!好同志!”

因此,徐向前在看到毛主席那份超级机密的电报后,心里有多难过,大家都能想象得到。1990年9月21日,早上4点21分,徐向前安静地离开了人世,走完了他89年的人生路。根据徐向前的遗愿,他的丧事办得非常简单,骨灰被撒到了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还有太行山这些地方。

0 阅读:10

小爱客拍车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