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湖北一男子查出脂肪肝,半年后肝硬化,医生:忽略了2个细节

三秦的备忘录 2025-04-04 18:56:33

资料来源:

1.姚钦恩.肝硬化患者的综合管理与预防措施分析[C]//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第一届“中西医融合助力现代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南充市高坪区中医医院;,2024:3.

2.刘英.天气寒冷时,肝硬化患者需预防消化道出血[J].肝博士,2024,(04):30.

3.黄梅青.了解肝硬化和肝性脑病的预防与关怀[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02-22(009).

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一种状态,常由高脂饮食、肥胖、久坐、饮酒等因素引起。早期的脂肪肝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进而引发肝细胞损伤和纤维化。随着病情进展,肝脏结构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最终可能演变为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不可逆的慢性肝病,会影响肝脏功能,甚至引发肝癌。

2017年,37岁的张行远,是湖北某家游戏公司的测试工程师。他平时的工作节奏紧张,对着屏幕查bug,经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而为了挤出工作时间,张行远的一日三餐基本都是点外卖解决,中午常常是一份麻辣香锅、一碗肥牛拌饭,这是他最爱的搭配。慢慢地,长期久坐、高油高盐的饮食习惯让他身体逐渐吃不消...

2017年4月,连续加班两个月后项目终于上线,公司为了庆祝特意举办了团建活动。4月12日晚上团建时,张行远刚喝了两杯酒,却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疲惫感涌上全身。他晃了晃脑袋,准备去外边透口气,可刚到走廊,张行远却感觉肚子也开始隐隐发胀,尤其是右上腹,说不出是疼痛还是憋闷,异常难受。张行远以为是吃撑了导致的,回家吃了片健胃消食片后就没在意了。

5月17日晚上,张行远正坐在电脑前测试一个新版本的手游,可才敲了几行Bug报告,他就突然感觉脑袋晕乎乎的,眼前也开始一阵发花,就连屏幕上的代码都有些看不清了。张行远揉了揉太阳穴,又起身接了杯热水,喝完后头晕的感觉倒是缓解了不少,但他又感觉肚皮有些发紧,一坐下就勒得慌。从这之后,张行远只要一吃油腻的食物,胃口就会变差,甚至整晚反酸、嗳气。

意外发生在第二天深夜,张行远正坐在工位上赶着第二天要上线的测试报告,可报告才写了一半,他却突然感觉右上腹传来了一阵钝钝的疼痛。张行远以为是坐得太久压着了,于是连忙用手揉了揉肚子,可揉着揉着,疼痛感却没有一点要缓解的趋势,反而越来越明显,像是有一块大石头在肋骨下隐隐顶着,顶得胀胀的、沉沉的。

意识到情况不对,张行远连忙去了最近的医院。医生听完他的症状描述后,立刻安排了血脂四项、肝功能、腹部彩超等检查。血脂四项显示总胆固醇6.5mmol/L,甘油三酯更是高达3.9mmol/L,远超正常范围;而肝功能显示谷丙转氨酶升高至87U/L,谷草转氨酶为76U/L,提示肝细胞已有损伤;腹部彩超提示肝脏回声增强,实质回声细密,肝边缘轻度钝圆。根据检查数据来综合分析,张行远被诊断为高血脂合并中度脂肪肝。

看着检查报告单,医生耐心地分析道:“目前来看,你不是单纯的脂肪肝,你的肝功能也开始受损了。如果再不管控饮食、调整作息,很容易往发展成脂肪性肝炎,甚至是肝纤维化、肝硬化等严重疾病。”接着,医生给张行远开了相关降脂、护肝的药物,并嘱咐他改变生活方式、清淡饮食、加强锻炼、戒烟戒酒,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回家之后,张行远把医生开的药都小心收进了药盒里,每天定闹钟准时服用,一天也不敢落下。更重要的是,他把手机里的外卖软件都卸了,开始自己做一些清水煮菜、燕麦、鸡胸肉和低脂酸奶等减脂食物。张行远还开始少坐多动,上班每隔一个小时就会起身活动几分钟,下班后也会在小区里散步或跑步,再忙也不例外。

坚持了两个月后,张行远回到医院复查,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从87U/L降到了42U/L,接近正常值;而甘油三酯也从3.9mmol/L降到了2.1mmol/L。腹部B超显示肝脏回声比上次均匀了许多,中度脂肪肝已经缓解成轻度。看到这些数据,张行远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并决定继续坚持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时间转眼过了半年,11月22日晚上,张行远刚吃了两口饭,却突然觉得没什么胃口,口中还泛起了一阵莫名的苦涩。他强忍着不适又吃了一块牛肉,下一秒,一阵强烈的恶心感从胃里直涌上来,张行远连忙低头干呕了几下,却什么也吐不出来,只感觉喉咙发酸、胸口发闷。妻子见状赶紧给张行远倒了杯热水,可刚喝了一口,那股恶心感却再次涌了上来,像潮水一样,一阵接一阵,怎么都压不下去。

等到妻子把张行远送到医院时,张行远已经出现了右上腹疼痛,疼得他色若死灰、满头大汗。医生简单检查后,便开了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腹部彩超等检查,而检查结果却是令所有人大为震惊——肝功能显示白蛋白仅为32g/L,总胆红素升至31μmol/L,谷丙转氨酶(ALT)也维持在65U/L的高位。

进一步的血清学检查中,Ⅳ型胶原升高至143ng/mL,透明质酸达到268ng/mL,明显提示中重度肝纤维化;而腹部彩超显示肝脏回声增强、轮廓不光整,边缘钝圆,提示肝实质纤维化改变,肝脏大小略缩,脾脏厚度达48mm,轻度脾大。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医生判断张行远为肝硬化,并且已经进入代偿期。

听到“肝硬化”这三个字,张行远只觉得脑子“嗡”的一声,整个人都僵在了原地。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慢慢回过神,声音颤抖地质问道:“医生……是不是哪里搞错了?我从确诊脂肪肝之后就一直按时按量吃药,清淡饮食,连夜宵都戒了,每天坚持快走,晚上准时睡觉,而且我也从来不抽烟喝酒,怎么可能会患上肝硬化?”

面对张行远的质疑,医生的神情也逐渐凝重起来。按道理来说,张行远确实在用药和生活方式上做了不小的改变,病情应该是有改善的,怎么会在短短半年的时间,进展到肝硬化的程度?一定还有什么关键的细节被忽略了!于是,医生开始询问有关张行远这段时间以来的生活细节,试图从中找出答案。

在了解到张行远这半年的生活习惯后,医生满脸惊疑地斥责道:“简直是无妄之灾啊!你竟然还觉得你做得很好?你明明一直在做损伤自己肝脏的事情却还在沾沾自喜,简直就是愚昧!临床上许多和你样查出过肝损伤、脂肪肝的患者,也是一直在犯这3个错误,最后让肝脏受到了难以挽回的损害啊!”

错误一:过度运动,导致肝脏“雪上加霜”

很多人在确诊脂肪肝后,抱着“快点减掉脂肪”的急切心理,突然大强度运动——跑步从不动到每天10公里,力量训练一口气做两个小时,甚至断食加高强度有氧“加速燃脂”。但他们不知道,这种突如其来的“暴力减脂”对肝脏是种严重的负担。

肝脏是人体的“能量中转站”,运动强度一旦过高,尤其是在没有足够营养支持的情况下,肝细胞会因能量供应不足而加速损伤;同时,过度运动可能引发“运动性溶血”或“肌肉分解代谢增强”,体内释放大量肌红蛋白和乳酸,进一步加重肝脏代谢压力。长期如此,轻则让肝细胞功能受损,重则促进肝纤维化。

错误二:运动频率过低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毫无效果

有些人虽然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但坚持不下来:今天走了一万步,明天累了就歇一歇;这周上了两节操课,下周因为出差干脆放弃;每次运动还没出汗就草草收场。这种“断断续续”的运动方式,几乎起不到改善肝脏脂质代谢的作用。

研究显示,规律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行等)每周坚持5天以上,每次30-60分钟,才能显著降低肝脏脂肪含量。脂肪肝的关键问题是“肝脏内脂肪的堆积”,而运动的作用就在于“动员脂肪参与代谢”。一旦频率不够,脂肪根本动不了,肝脏持续处于“油脂浸泡”的状态,时间一长,肝细胞开始坏死,形成结缔组织沉积,逐渐演化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错误三:忽略饮食配合,只运动不控嘴,等于白练

“我今天骑车骑了一小时,回去犒劳一下自己,吃个烤串配奶茶。”——这是不少“运动党”的真实写照。以为运动就能抵消饮食的放纵,却忘了脂肪肝本质是“摄入大于消耗”,单靠运动消耗热量,而不控制高油、高糖、高脂肪的摄入,只是“治标不治本”。

尤其是含糖饮料、甜点、烧烤、油炸食品,会直接导致肝脏合成更多甘油三酯,堆积在肝细胞内,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进一步加重。而很多“运动后报复性进食”的人,其实运动所消耗的热量还抵不上他们一顿夜宵的热量摄入。这种“越动越胖”的假象,反而加快脂肪肝的进展。

想要真正通过运动对抗脂肪肝,必须把握好节奏与方法。科学的做法是:从中等强度的运动开始(如快走、游泳、骑行),每周坚持5天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配合均衡饮食、限制糖分和高脂摄入,控制体重下降速度不超过每周1公斤。这样既能调动脂肪代谢,又不会给肝脏造成额外负担。脂肪肝是可逆的,但肝硬化却难以逆转。运动是好事,但方法错了,反而可能成为“推手”。与其一时心急猛练,不如科学持久去做,给肝脏一个真正的修复机会。

(注:《17年,湖北一男子查出脂肪肝,半年后肝硬化,医生:忽略了2个细节》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