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河床下降3.1米,将告别“悬河”?其实路还远着呢!

熊孩子爱科技 2024-05-31 22:32:43

网上有一篇文章《黄河要告别“地上河”了?22年输沙进海32.5亿吨,下游变深3.1米》,文章大篇幅说黄河调沙的成功,只在最末提了一嘴“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黄河的治理仍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但是网上还有很多人误解黄河“地上河”危机已解除。

不过,有官媒发了一篇文章《黄河将告别“地上河”? 专家:济南泺口段河床降了3米 河滩仍比城区高6米》,澄清了这一误解。

对于水患数千年的黄河来说,最近我国20多年的调沙确实取得了成效。

1.黄河“地上悬河”还有多高?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河道,在河水比较平缓的中、下游泥沙发生堆积,长期累积,使得河床不断抬高。历史上,为了防止水害,两岸的大堤不断加高,慢慢的形成了河床高于两岸地面的情形,从而成为了“地上悬河”。

以济南泺口附近河道为例,2023年,泺口断面主槽平均高程比1999年降低了近3.0米,但是泺口水文站附近河道主槽的高程(就是以一个基准面为准测出来的高度)平均24米,比岸边同样基准面的工人新村的地面要高出近1米,而滩地要比工人新村地面高出6米多。

就是上图蓝色部位最低点高于村子地面1米,而滩地靠河的最高位置比村子地面高出6米。因而22年来来调沙入海32.5亿吨,下游变深3.1米的说法虽然正确,但却没有根本改变悬河的基本情况。

2.黄河为什么不清淤?

黄河清淤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上却困难重重!在中国还没有突破大型疏浚船之前,除了技术是一大问题之外,其所需的投入也巨大无比。黄河全长5464公里,需要清理的中下游也有近5000公里,真要人工清3米下去,其工程量无法估量。而最重要的还是泥沙的源头不控住,那就像竹篮打水一样,尽做无用功。

因而,黄河治沙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开始筹谋,从黄土高原绿化、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大西北综合治沙,再到黄河上建水库,两岸建沉沙池等。从整个生态上对黄河进行治理,从而在最近20多年来,利用水库调沙才看到了成效。但这是前期已经默默了做了大量的铺垫,才能逐渐显现效果来。

3.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黄河治理“悬河”,纵向和历史上比起来,其成效是小而缓慢的,我们很多人觉得,按这样的速度,像济南还得要40年才能把悬河干到与地面差不多水平。

这真等不了啊!我们70后80后大部分人都还活不了这么久呢!

但是,我们再横向对比一下,就能发现,我国在大型工程方面的成绩真的只能用“伟大”二字来评价!

我在一篇介绍印度大米出口的文章中,讲过印度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要比中国好得多,但为什么印度还是世界上饥饿指数最高的国家。(《印度粮食产量不到中国一半,却是粮食出口大国!三哥怎么做到的?》)

印度有如此优越的条件,但是每年6~9月印度就发洪水,而这三个月一过,其他时间基本上却都成了旱灾。2022年印度粮食总产量约3.1亿吨,而中国却达到6.8亿吨。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只有一点:印度政府从来不干兴修水利的事!

反观我国每年有多少人在研究黄河,有多少院士专家埋头在黄土高原、在大西北沙漠,搞着各种各样的研究。其目的就只有一个:与天斗、与地斗,要为中国的子孙后代再造出一个塞北的江南!

4.写在最后

成绩是伟大的,成效是缓慢的!大家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看起来不合逻辑的事。就像10几年前,没有人看好中欧班列一样,如今产生的效益已日益显现出来。

多看、多学、多想,别一上来就先喷为敬!

8 阅读:2091

熊孩子爱科技

简介:一定要让孩子从小了解各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