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竟响起枪声,一颗子弹穿窗而入!这还了得?周总理震怒,下令彻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到底是谁胆大包天?故事背后,远不止一起简单的枪击案......
想象一下,你正走在戒备森严的人民大会堂,突然,“砰”的一声,一颗子弹打破了寂静。这可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真实发生过的惊险一幕。
事情发生在1966年,那是一个特殊时期。当时,人民大会堂的安保级别高到难以想象,别说是携带武器,就算你想带个指甲刀进去,都得乖乖寄存。为啥这么严?因为这里是国家的重要场所,每天都有重要的会议和活动在这里举行。
子弹从哪儿来?
2月1日,大会堂像往常接待贵宾一样,安保人员对会场进行了全方位检查,确保每一个角落都安全无虞。第二天,就在会议即将开始前,一位女服务员在清理会场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二楼会议厅的窗户上,竟然多了一个弹孔!
这可吓坏了她,赶紧报告了警卫。警卫们迅速赶到现场,经过仔细检查,确认那的确是一颗子弹留下的痕迹。而且,这颗子弹穿透了加厚的双层玻璃,这绝对不是意外!
消息很快传到了周总理那里。总理听后,脸色铁青,一言不发地走到二楼会议厅,仔细察看现场。他眉头紧锁,眼中充满了怒火和不解。
“麻痹大意!这么多人竟然没听到枪声,简直是胡闹!”周总理怒拍桌子,声音在空旷的大厅里回荡。他的愤怒,不仅仅是因为安保的疏忽,更是因为这颗子弹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要是这颗子弹击中了正在开会的外国来宾,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无论如何,必须查出这颗子弹的来源,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周总理斩钉截铁地说道。
抽丝剥茧,寻找真凶
接到总理的指示,公安部副部长于桑迅速成立专案组,展开调查。于桑,那可是周总理的得力干将,曾经在危急关头救过总理的命,深得总理的信任。
调查组首先对现场进行了详细勘察,确定子弹的型号为5.6毫米步枪子弹。这种子弹,通常是民兵使用的,并非什么特殊武器。这说明,开枪的人很可能就是“自己人”。
那么,谁会在如此严密的安保下,用枪射击人民大会堂呢?
调查组又对玻璃的破损情况进行了分析。二楼的玻璃是特意加厚的双层玻璃,一般的步枪子弹很难穿透。外层玻璃的裂口较大,里层玻璃则呈现出明显的穿透痕迹,这种破损形态并不常见。
根据专家的推测,子弹击中玻璃时的力量并不足以摧毁两层玻璃。他们开始分析开枪者的射击角度和射程。
最初,调查组怀疑开枪地点可能在人民大会堂对面的长安街上。按照步枪的射程,从长安街射击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长安街人来人往,要想在那里开枪,实在太显眼了。而且,那天雾霾严重,能见度很低,对射击的精准度影响很大。
就在调查陷入僵局的时候,一位年轻的警员提出了一个不同的看法:“我们一直都认为子弹的目标是二楼会议厅,但有没有可能,子弹本来就不是冲着会议厅来的呢?”
这位警员的提议,让调查组眼前一亮。
“根据玻璃破损的形态来看,外层玻璃的破洞位置偏上,里层玻璃的破洞偏下。这说明,子弹并不是直接射向会议厅,而是偏向了一个更远的目标——可能是大会堂后方的一个小房间。”警员分析道
这个关键的发现,让调查组重新调整了方向。如果子弹不是冲着会议厅来的,那么开枪地点很可能也不在长安街,而是在其他地方。
于桑亲自带队,对人民大会堂后方的居民区展开了调查。经过几天的走访和排查,他们终于得到了一条重要的线索:2月2日上午,有人听到过几声不太响的枪声,好像是从这个方向传来的。
调查组立即对这片区域进行了重点排查,最终,一支捷克生产的步枪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支步枪里装着与射入人民大会堂的子弹相同规格的5.6毫米子弹。
经过进一步追查,调查组发现这支步枪的主人是李达。
李达是谁?他可是个上将,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家里有枪是很正常的。但是,他为什么要射击人民大会堂呢?
调查组继续深入调查,发现李达上将当天并不在家,枪是被他16岁的儿子拿去玩的。
真相大白,竟是熊孩子惹的祸
原来,李达的儿子当天和朋友们去附近的空地打鸟,结果因为操作不当,子弹偏离了方向,误射入了人民大会堂!
李达的儿子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闯了这么大的祸,直到调查组找上门来,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只是想打打鸟,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开枪的地方这么危险。”他带着哭腔说道。
周总理的宽容与考量
在等待调查结果的这段时间里,周总理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无论开枪者是敌特还是“自己人”,都暴露了大会堂安保的重大漏洞。
当于桑将调查结果告诉周总理时,总理仔细地翻阅了相关报告,确认没有任何细节被遗漏。
得知开枪者只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少年,周总理心中的怒火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思考。
“这个孩子并没有恶意,他的错误是出于无知。将责任全部推给他,似乎并不公平。”周总理心想。
第二天,周总理亲自会见了李达和他的儿子。李达满心愧疚,站在周总理面前,不安地说道:“总理,我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的儿子竟然做出了如此严重的事情。我感到无地自容。”
周总理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忏悔,沉默了片刻后,说道:“李达,作为父亲,你的责任不可推卸。你儿子做错了事,但他并非故意为之。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无心之过,就让他的未来被一颗子弹毁掉。”
“我决定,不追究这个孩子的责任。但是,你作为父亲,要好好管教他,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道
枪支管理,任重道远
比起追究责任,周总理更关心的是这件事背后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必须更加严格地管理枪支和武器的使用。”
周总理的宽容,给了这对父子改过自新的机会,也为国家的枪支管理做出了有力的示范。
在此次事件之后,周总理立即指示相关部门修订和完善国家的枪支管理法。长期以来,我国的枪支管理相对宽松,民兵和一些特定单位手中持有大量枪支,管理上存在漏洞。李达的儿子误射事件,成为了国家进行枪支管控改革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