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在职场与商业的角斗场上,谋略家往往能脱颖而出,笑到最后。他们之所以具备如此强大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个人精妙的谋略布局。那么如何才能够巧妙布局呢?下面这三大关键环节,这些堪称高手心底不宣之秘,你若能看懂,便说明你的悟性不低。

一、占位
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从来都不是均匀的,这就凸显了抢先占位的重要性。占位,是谋略布局的第一步,也是奠定成功基础的关键一步。那么,谋略高手眼中的理想位置具备哪些特质呢?
首先,要有潜力。这类位置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虽然当下可能并不起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其价值会不断攀升。以当代商业领域为例,早期投身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行业的人,正是看中了这些领域的巨大潜力。他们在行业发展初期就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行业的蓬勃发展,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其次,存在空档。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找到那些尚未被充分开发或竞争对手较少的领域,就等于找到了一片“蓝海”。在这片空档区域,能够避开激烈的正面竞争,更从容地发展自身实力。
最后,触之可及。即使某个位置潜力无限且存在空挡,但如果超出了自身能力范围,无法触及,那也毫无意义。谋略高手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那些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位置。

“隆中对”堪称占位的经典案例。诸葛亮建议刘备战略性放弃中原和江东地区,集中力量抢占荆州和益州。荆州和益州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且当时尚未被完全掌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对于刘备集团来说,凭借自身实力也有机会占据这两个地区。这一战略布局为刘备日后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现代职场中,不同岗位附带的资源和价值差异巨大,占据核心岗位的员工往往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发展机会,成长速度也会快得多。
二、成形
成功占据好位置后,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收获成果。从占据位置到获得明显的优势,需要经历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这就是“成形”。在这个过程中,资源和优势不断汇聚,如同从“草台班子”逐步发展成为“正规军”,外在和内在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成形”的关键在于优势的定向积累,即确定一个积累方向后,不轻易更改。在积累过程中,每一次的努力和投入都应该是围绕着强化自身在该领域的优势。例如,一家专注于软件开发的企业,从成立之初就坚持在特定行业的软件领域深耕,不断投入研发力量,提升技术水平,积累行业经验。经过多年的定向积累,该企业在这一领域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壁垒,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合理划分阶段,并注重形成阶段“里程碑”式的成果,也是“成形”的重要环节。将长期的积累过程分解为多个阶段性目标,每完成一个目标,就取得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是对前期努力的肯定,还能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信心。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他持续地积累自己的个人口碑,从桃园结义时展现的忠义,到携民渡江时体现的仁义,一步步树立起“仁义之君”的品牌形象。每一次事件都是他积累口碑过程中的“里程碑”,最终让他在诸侯纷争中赢得了人心,为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群众基础。

三、造势
经过占位和成形两个环节,自身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强大并不等同于胜利。在谋略布局中,获取胜利的关键一招是“造势”。《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至高境界,正是“造势”带来的理想结果。
“造势”的关键在于优势的“变现”,即将大概率的“可能性”转化为“既成事实”。通过营造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态势,让对手在心理上产生压力,从而不战自溃或主动妥协。例如楚汉战争期间,韩信在“破赵”之后,凭借这一胜利的余威,向燕国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实力和不可阻挡的气势。燕国在这种压力下,权衡利弊,最终选择投降。韩信成功地将战场上的优势转化为政治上的成果,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燕国。

反观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本质上就是“造势”的失败。在赤壁之战前,曹操降服刘琮,轻松拿下荆州,声势浩大。然而,在面对孙权时,他未能有效地营造出令孙权屈服的态势。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和内部的团结,坚决抵抗曹操。曹操在“造势”方面的失误,导致他在赤壁之战中遭遇惨败,未能实现统一南方的战略目标。

总而言之,谋略布局中的占位、成形、造势这三大关键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占位是基础,决定了发展的方向和空间;成形是积累,为实力的提升提供保障;造势是关键,将实力转化为实际的胜利成果。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三大环节,我们也能在生活和事业中掌握主动权,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