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旬教授因考核不合格退群,朋友圈怒发“罪己诏”。
这位六旬教授可不是一般的教授。他是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且是引进的人才,受聘为法学一流学科“南湖学者”特聘教授。

怎么考核不合格呢?上游新闻的记者采访了学校的相关部门。可是要么说不知道,要么电话打不通。
据这位教授称,学校要求10%不合格,本人唯一不合格二级教授。
倘若果真是教授所言,那么这考核就“呵呵”了。
不知道,这“10%不合格”指标是怎么确定的。为什么一所高等学府硬性规定有10%的老师不合格呢?10%是调查研究的结果,还是制定者拍脑袋的结果?10%看起来不高,但是整体上也不低。以这位教授所在的学校来说吧,它有1503名老师,10%就是154人。一所学校竟然有154名老师不合格,它怎么算得上“师资力量雄厚”,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
给“不合格”下指标,是很有特色的治人之策,或者说是优良传统。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打左的反面的“派”时也是下指标。减人增效、下岗,也有指标。现在,无论学校,还是企业,搞“不合格”“末位淘汰”,都按指标来。指标无论如何都要完成。有些还当政治任务完成。
或许有辩解,定指标是为了防止扩大化。但问题是定指标不会造成扩大化吗?无论历史的教训,还是现实的情况,定指标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扩大化。为了完成指标,就不顾实际情况去凑数。据这位教授说,2021-2024年,发表论文16篇(译文1篇,5万字)!完成教学任务和研究生指导,四年考核都合格,还有一年优秀,怎么合到一起就不合格了呢?是的,怎么不合格了呢?是不是“10不合格”的指标惹的祸呢?
工厂生产产品,对不合格有着严格的指标。不过,其指标是将“不合格品”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非一天生产的产品必须达到百分之几。倘若工厂对不合格产品采取必须达到百分之几的管理办法,那不合格产品天长日久会堆积如山。它势必对人力物力财力造成极大浪费。
如果管理(治人)非要定指标的话,那么指标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尽量地符合客观实际。再就是指标不能硬性完成。
注:新闻和图片均来自2025.3.12上游新闻《六旬教授因考核不合格,朋友圈怒发“罪己诏”?校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