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得,她是建筑师林徽因!

中国妇女报 2025-04-01 21:02:09

今年4月1日,是林徽因逝世70周年。生前,她才华横溢、名满天下;逝后,她声望不减、早成传奇。林徽因的一生都在为中国古建筑的保存和修复奋斗,作为一代才女,林徽因参与设计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改造了景泰蓝,还留下了不少传世文学作品,尤其是那首著名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因肺病早逝,她的墓碑上只刻了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相比于其他头衔和名号,以及成为妻子、母亲,林徽因选择了用职业定位自己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她是一位真正的建筑师。

一起回顾她的一生

↓↓↓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1916年随父母由上海迁往北京,进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学习。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到美国留学,并共同决定以建筑美学为终身事业。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天坛祈年殿屋顶

1924年入学宾大前,心向建筑的她被告知:建筑系只收男生,理由是“建筑系学生常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太方便”。“这真是气不过”,一番争取,依旧无果,于是林徽因进入美术系。

但她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旁听了建筑系课程。建筑图作业被老师夸奖“无懈可击”,同学当时就记录下,“她的作业总是得到最高分,偶或拿第二”。总之,入学第二年她就成了宾大建筑系兼职助教,接着1926年起又成为该系指导教师,可以独立授课。

其实,当年在美国学生印象中,中国来的学生刻板、生硬,唯独这位“Phyllis”(菲丽丝,林徽因英文名),“她有着异乎寻常的美貌、活泼和机灵,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又善于交际”。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女性能以这样一种自信、拔尖、阳光的姿态出现,很是难得。

1920年,林徽因在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927年,她获学士学位于美术学院。下半年,她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成为我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美的留学生。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回国后,她赴沈阳东北大学与梁思成一起在建筑系任教,讲授《雕饰史》与专业英语。

婚纱照中的新娘礼服由林徽因自己设计

在东北大学,上第一堂课时,林徽因抛开课本,把学生带到了沈阳故宫,以眼前的古建筑作教具,带学生去玩味建筑与美的关系。多年以后,她犀利的谈锋、爽朗的幽默,仍令学生们记忆犹新。

林徽因在东北大学工作

“她不施粉,不抹胭脂,但是令人眼前一亮,very attractive!(非常迷人)”,难忘恩师的,还有清华大学建筑系第一届“白发苍苍”的学子们,他们说,一旦领教过林徽因学识上的才思与见地,就会发现电视上塑造的角色与她很有距离。

193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加入了专门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与保护的民间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如今学建筑的可能无人不晓。次年,林徽因为北京大学设计地质馆,并与梁思成共同设计北大沙滩灰楼学生宿舍。她还发现了建于857年的佛光寺大庙。

从1930年到1945年,林徽因和梁思成走遍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古建筑和文物两千余处。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对考察测绘进行了整理,完成了《中国建筑史》与《图像中国建筑史》两本著作。其中,林徽因独立完成的学术文章包括《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和《平郊建筑杂录》。

那时古建往往隐没在荒郊野谷,餐风宿雨,骑骡子,抓虱子,不在话下,还要面临断粮、迷路、土匪打劫等险境。

在一不小心恐将粉身碎骨的条件下攀高塔,学社成员莫宗江回忆,再艰苦的地方,只要他跟梁先生敢爬敢上的,林徽因就敢上。

考察中的林徽因

1937年6月末,梁林等人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考察时,确认寺内大殿为唐代遗构,推翻了当时日本学者认为唐代木构建筑在中国已经无存的观点。

梁从诫记得,“直到许多年以后,母亲还常向我们谈起当时他们的兴奋心情,讲他们怎样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和无孔不入的臭虫堆中摸索着测量,母亲又怎样凭她的一双远视眼,突然发现了大梁下面一行隐隐约约的字迹,就是这些字,成了建筑年代的确凿证据。”

1937年在五台山佛光寺考察

1946年,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已病重却热心不减的林徽因,又承担了大量计划和组织工作。

1950年,林徽因与清华建筑学子合影。

2000年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左四)与上图同一批学子(位置亦相同)

1949年,从9月起,她同清华大学建筑系包括她和梁思成在内10位教师一起,接受了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光荣任务,经过几个月的奋战,胜利地完成了最后的方案。

林徽因与病床上的梁思成讨论国徽设计方案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人向她呼吁挽救当时濒于失传的北京景泰蓝等手工业。她便亲自到作坊去了解制作工艺,设计出了一批构思简洁、色调明快的民族形式图案,还指导工人烧制。“永远的敦煌少女”常沙娜,就曾跟随林徽因设计景泰蓝,由此走上工艺美术之路。

1953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林徽因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并担任《建筑学报》编辑。同时她又是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

林徽因与梁思成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因肺结核久治无效去世,终年51岁。

2024年5月18日,在202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宾大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以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毕业典礼现场,林徽因外孙女于葵代表林徽因,从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手中,接过了这份迟到近百年的学位证书。

有人感慨,学位证书这份迟到的礼物,林徽因等了足足一百年。或许,她才不在意。她的才华与热爱是一些“门槛”拦不住的。

写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是她。

林徽因在写作

曾为首次访华的泰戈尔担当翻译的,是她。

1924年,泰戈尔访问北京时同林徽因(左)合影。

与梁思成共同在东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的,是她。

在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倾注了心血的,是她。

抗战时,鼓舞着“我们做中国人要顶勇敢,顶有决心”的,是她。

深入荒凉,抢救古建,在破旧庙宇里一寸寸测量的,是她。

林徽因在佛光寺

拖着病体,热血难凉,在偏远小镇与爱人一起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是她。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的墓碑上只有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相比于其他头衔名号,她选择了用热爱的职业定义自己的一生。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综合 责编/田园黄蝶、陈晓冰 审签/一帆 监制/志飞

1 阅读: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