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法院公布的一起案例引发社会关注:一名辅警因泄露警情信息帮助违法KTV逃避查处,最终因徇私枉法罪获刑。
这一案例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辅警群体面临的特殊困境——他们虽为"临时工",却行使着公共权力;收入微薄,却面临着高风险的职务犯罪诱惑。辅警兄弟们站在执法第一线,手中握着的虽被称为"临时权力",但其分量丝毫不轻,一旦滥用,同样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和个人悲剧。
辅警群体在我国社会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据统计,全国辅警人数已超百万,在许多地方甚至超过了正式民警的数量。他们承担着巡逻防控、交通疏导、信息采集等大量基础性工作,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然而,与繁重工作任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辅警的待遇普遍偏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社会认同感不强。这种"低待遇、高风险"的现状,使得一些辅警在面对诱惑时容易心理失衡,产生"捞一把"的补偿心理。那位江西辅警为了一顿吃请而徇私枉法,正是这种心态的典型表现。
法律对辅警的约束与正式民警并无二致。根据《刑法》相关规定,辅警在依法执行公务过程中,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构成渎职犯罪的主体。实践中,辅警因受贿、滥用职权、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等罪名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并不罕见。上述案例中的徇私枉法罪,最高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可见法律对这类行为的惩处力度之大。辅警兄弟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你们手中的权力虽被称为"辅助",但法律对权力滥用的制裁却是"主要"的,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辅警职务犯罪看似个案,实则危害深远。一方面,它直接破坏执法公正,让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惩处,如案例中提供有偿陪侍的KTV就因信息泄露而逃避查处,继续危害社会。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严重侵蚀公众对执法机关的信任基础。当群众看到穿制服者与违法者推杯换盏,谁还会相信法律的公平正义?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小腐败"如不及时遏制,极易形成破窗效应,诱发更大范围的系统性腐败。辅警作为执法队伍与群众接触最频繁的群体,其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整个执法系统的形象。
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各种诱惑,辅警兄弟们亟需建立正确的权力观。要明白,制服代表的不是特权,而是责任;不是谋私工具,而是服务承诺。提高法律素养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应落实到日常学习的实际行动中——了解《辅警管理条例》,熟悉《刑法》中关于职务犯罪的规定,掌握执法规范流程。同时,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远离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社交圈。案例中那位辅警就是从接受吃请开始,一步步滑向犯罪深渊的。
相关部门也应正视辅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待遇保障、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强化监督管理,多管齐下才能减少辅警犯罪的诱因。要建立常态化的警示教育机制,用身边案例警示队伍;完善执法过程监督,压缩权力寻租空间;畅通举报渠道,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问题。只有制度约束与个人自律相结合,才能筑牢防止辅警职务犯罪的防火墙。
辅警兄弟们,你们是维护社会安宁的重要力量,群众对你们有着殷切期待。请珍惜身上的制服,爱护肩上的徽章,守护心中的正义。记住:权力无大小,公正无临时;执法无辅助,责任无编外。让我们共同守住底线,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坚守,用干净担当诠释"辅助执法"的深刻内涵,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00块钱的工作,被要求做到比正式工的觉悟都高。
同工不同酬同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