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破90%!日本车“最后堡垒”印尼告急,中国车企怎么做到的?

HongkongFilm 2025-04-05 21:27:17

跌破90%!日本车“最后堡垒”印尼告急,中国车企凭这三招“攻城略地”!

老话说,花无百日红,这话放哪儿都挺扎心,对吧?

这不,一直被日本车企视为自家“后花园”、稳得不能再稳的印尼市场,最近就传来了让人心头一紧的消息。

曾经,那可是铁板一块啊。

几十年来,日本车凭借着皮实耐用、价格也还算公道,在印尼街头几乎是“横着走”。

你想想,上世纪70年代就进去了,到了2012年那会儿,市场份额超过了惊人的90%!

那是什么概念?就是你闭着眼睛在印尼买车,大概率买到的就是日本牌子。

丰田、本田、三菱……这些名字,简直就是印尼人生活的一部分。

这份家业,看起来固若金汤,谁都觉得能一直这么“霸道”下去。

可谁能想到,这铁打的江山,也有松动的一天。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一个数字让所有人都惊了一下:日本车在印尼的市场份额,头一回,跌破了90%这个心理关口。

虽然还是绝对大头,但这裂缝一开,就有点止不住的意思了。

连日本媒体自己都在感叹(看他们今年2月、3月的报道),说自家的车企在印尼是“陷入苦战”,搞不好要进入“业绩持续下滑”的通道了。

这就让人纳闷了,好端端的,怎么就不香了呢?

其实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最大的坎儿,可能就是这个时代的大潮流——电动化。

全球都在喊着要搞新能源车,纯电动的浪潮一波接一波。

日本车企呢?也不是不努力,丰田的混动技术那是相当牛掰。

但在纯电动这条赛道上,步子迈得确实慢了点,技术储备和产品布局,跟不上趟了。

这就给了别人机会,尤其是咱们中国的车企。

另一边,印尼政府也不是吃素的。

人家也想发展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谁能带来投资、带来技术,给当地创造就业,政策的天平自然就往哪边倾斜。

你看中国车企,咔咔就是投钱建厂,那印尼政府能不乐意吗?税收减免什么的,能给的都给。

还有个关键点,印尼手里有张王牌——镍。

造电动车电池离不开这玩意儿,印尼的镍储量占了全球的四成多,是绝对的资源大佬。

中国车企多精明啊,直接往上游走,投资镍矿、建电池厂,把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给攥住了。

这下好了,日本车企在技术转型上慢了,在政策争取上吃了亏,连关键资源都被人“截胡”了,能不着急吗?

而中国车企呢?正是瞅准了这个空档,一套“组合拳”打了出来。

咱们来看看这“三招”。

第一招:技术优势,或者说“换道超车”。

在新能源车领域,尤其是在电池技术、智能化配置这块,中国车企现在是真的有东西。

关键是,性价比还高得吓人。

有数据说,在中国,同一品牌的电动车,价格可能只有燃油车的65%到70%。

这套打法搬到东南亚,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来说,诱惑力太大了。

“花更少的钱,买更时髦、可能还更省钱(电费比油费低)的车”,这谁顶得住?

第二招:本地化,“扎深根”。

光卖车不行,得在当地“安家落户”。

你看比亚迪,大手一挥,13亿美元砸下去建厂,预计2026年就能投产。

广汽埃安也跟着建厂,目标是到2027年,40%的零部件都要在印尼本地生产。

这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是为了和当地经济深度绑定,赢得政府和民众的好感。

这是长线布局,是“跟你交朋友,一起过日子”的姿态。

第三招:政策支持加资源整合,“顺势而为”。

前面说了,印尼政府大力扶持新能源。

中国车企紧紧抓住了这个政策红利。

同时,利用印尼丰富的镍资源,从源头上控制成本,建立起从矿产到电池再到整车的全产业链优势。

这就像打牌,人家既有技术牌,又有资源牌,还懂得看牌桌上的风向(政策),这你怎么打?

所以你看,2024年中国车企在印尼的市场份额虽然只有6.4%,绝对值不高,但那个增长势头,是很猛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

这场景,是不是有点眼熟?

让我想起当年手机市场的故事。

诺基亚,曾经的手机霸主,全球市场份额一度接近40%,功能机做得是炉火纯青,质量好到能砸核桃。

那时候谁能想到,它会那么快就被苹果和安卓阵营掀翻在地?

问题出在哪儿?就是没跟上智能手机的浪潮。

当苹果用触摸屏和App Store重新定义手机时,诺基亚还在琢磨怎么把键盘做得更好用,还在犹豫要不要拥抱安卓系统。

它不是没有技术,塞班系统也曾辉煌过。

根源在于,思维僵化了,路径依赖太强了,守着过去的成功经验,低估了新物种的颠覆力量。

等反应过来,市场已经被抢走了大半。

还有一个例子是柯达。

这家公司几乎是胶卷的代名词,风光了一个多世纪。

讽刺的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就是柯达工程师发明的。

但公司高层担心冲击自己的胶卷业务,一直压着不发展,结果被别人后来居上,自己最终破产重组。

守旧,害怕自我革命,最终被时代无情抛弃。

这两个例子,是不是和今天日本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迟疑,有点相似的味道?

不是说日本车企的技术不行,而是面对全新的赛道和游戏规则,它们的转身,似乎不够快,不够彻底。

正如一句老话讲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意思是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

用在商业世界里,就是说只有不断变化、适应环境的企业,才能保持活力,不被淘汰。

守着过去的“金饭碗”,可能最后会发现,碗里的饭,馊了。

印尼市场发生的变化,绝不仅仅是中国车企和日本车企之间的一场局部战争。

它更像是全球汽车产业大变革的一个缩影。

电动化、智能化的大潮汹涌而来,谁能抓住机遇,谁能快速调整,谁就能在未来的牌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日本车在印尼的“失守”,是一个信号。

它告诉所有玩家,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奔跑的竞争者。

中国车企靠着技术、本地化和资源整合这“三板斧”,在印尼这个“桥头堡”撕开了一道口子。

接下来,这场在东南亚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汽车产业“攻防战”,只会越来越激烈。

未来谁主沉浮?

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但这戏,肯定越来越好看了。

5 阅读:2731
评论列表
  • 2025-04-06 15:58

    在全世界搞死小日本

  • 2025-04-06 17:27

    这么高的份额惊你爹!

  • 2025-04-06 18:29

    日能生存这么久不是省油的灯,中有这个能耐吗?还是带多坐久。最后裤叉都输没了?

    一出生就以中大奖 回复:
    精日急了。
  • 2025-04-06 17:05

    扶持印尼的汽车产业链,还让印尼把持镍矿的高附加值,赢的是印尼吧

    卧床先生 回复:
    想吃独食那就大家都没得吃。
  • 2025-04-07 11:47

    小编你是不是对“皮实耐用”这个词有误解。我怎么觉得本子车脆弱如纸呢。

  • 2025-04-06 11:44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 2025-04-08 02:01

    干掉狗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