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以AI为翼,徉数字蓝海

甬商 2025-04-10 14:34:57

在人工智能(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宁波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城市,正站在AI时代的潮头,积极谋划和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宁波凭借其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优越的创新环境,正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加速奔向AI新赛道

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和类脑智能,被认为是面向通用人工智能(即AGI,让机器完成人类任何智力任务的能力)的两大重要路径。前者基于海量的数据训练而成,擅长文本生成、语言翻译、图像识别等领域;后者则模仿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使计算更高效、更节能。

在这两条赛道上,宁波正不断汇集一大批全球领先的人才、项目、技术,力争“两手都要赢”。

去年,ChatGPT的诞生,让AI大模型进入大众视野。宁波高新技术企业——宁波薄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背靠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李明教授的专家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薄言轻语”人工神经网络,为电商、医疗、制造业等细分领域的客户打造专属AI聊天机器人,堪称“垂直行业版的ChatGPT”。

“以宁波得力集团为例,我们把它的上万条产品资料和售后信息‘教’给AI大模型,让AI电商客服既能‘听懂’消费者意图,又能自动给出解决方案。”薄言信息总经理郭文峰介绍,该公司正立足宁波,将业务覆盖到广药集团、南方电网、有赞等头部企业,近期还在通过AI将专业知识图谱化,服务电力巡检等智能制造场景。

围绕AI大模型,宁波科创“大咖”层出不穷。如博登智能创始人赵捷博士,曾在德国车企担任核心算法高级工程师。他结合AI算法的自动标注能力,打破无人驾驶数据标注的“手工模式”,为车企节省研发成本;深擎科技CEO柴志伟,曾是上海人工智能开发实验室负责人。他正瞄准“AI+财经资讯”,为券商等金融机构提供内容运营服务。

而在类脑智能领域,宁波也活跃着一家行业巨头——宁波时识科技有限公司。它研制出全球首款可商用感存算一体的类脑智能SoC(系统级芯片)Speck™,并收购拥有“仿生眼”技术的瑞士类脑视觉传感器公司iniVation。去年8月,时识科技获得数亿元战略融资,以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市场赢得资本青睐。

“我们的产品在消防、安防、高速机器视觉等场景得到应用,还将赋能下一代人形机器人,大幅提升其智能化水平。”时识科技创始人乔宁博士表示,“未来,我们的仿生眼技术还将转变为‘新型相机’,为更多垂直领域提供先进感知平台。”

聚力“AI+”新型工业化

在科创人士选择宁波的同时,宁波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也正积极插上“AI+”的翅膀,让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最近宁波前湾新区的极氪5G智慧工厂迎来了首位人形机器人“员工”,它具备多模态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可以一边搬运重达5千克的箱子,一边保持稳定行走。它还能完成质量检查、SPS分拣、化学品处理及装配等任务,让智能制造进入“next level”。

如今,“AI+”已成为越来越多宁波制造业企业的“标配”:得力集团依托“AI+质检”技术,1秒钟检测8支笔;甬矽电子在车间安装摄像头,对人员的穿戴着装进行“5G+AI合规检测”,确保识别准确且可追溯;双鹿电池只用两台机械臂、一台AI质检仪,不到2分钟就能“体检”625颗电池,准确率逼近100%……

去年以来,更有一批宁波企业,正积极探索垂直领域AI大模型的应用,向全国输出“宁波方案”。

3月,宁波一家初创企业——宁波钧奕智能有限公司研发出AIGC创意云平台,能借助AI技术,帮助广大外贸企业一键生成产品设计方案。企业只需输入想要的材质、风格、花纹、样式,就能快速获得满意的图案,从而缩短工业设计周期,加速出口产品的迭代升级。

5月,宁波互联网科技企业——浙江九为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联合研发的九为盘古中医药大模型正式发布,旨在通过AI和大数据,缩短中医药研发周期,加快新药上市,辅助医生诊断,为患者推荐合适的处方,带动宁波医药产业链的数智化发展。

宁波市经信局副局长黄秦波建议,宁波制造业企业应积极探索“AI+应用”,围绕市场预测、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控制、经营管理等关键的业务环节,挖掘应用场景,驱动企业转型升级;广大服务商应提高“AI+”的供给能力,尤其要关注工业垂直领域AI大模型的应用,发出宁波解决方案的“最强音”。

深耕人形机器人产业

人工智能产业竞争火热,在宁波,一条由行业冠军和“小巨人”企业组成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初露雏形。这些新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通过串点成“链”,推动宁波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加速冲一流。2024年,宁波规上人工智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5%。

其中,宁波在机器人产业链上的规上企业就有50余家,规上总产值接近百亿,而且宁波还是国内少有的涵盖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应用全产业链的城市。

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全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领航者2号 NAVIAI”,吸引全国专业人士的目光。它不仅拥有近似于人类的身形,能“丝滑”地站立、行走,还能完成安防巡逻、工业装配、下棋倒茶等工作任务。

余姚有机器人小镇,海曙有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都是省级平台;创新中心的“领航者”、均普智能的“贾维斯”、动子科技的“布鲁斯”和“西弥斯”,可见,宁波不缺开发人形机器人本体的企业机构。

甬产人形机器人的“出圈”,标志着宁波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又取得一项全国瞩目的成果。但对比春晚舞台上,一群会扭秧歌、转手帕的宇树机器人,甬产机器人似乎少了点“才艺”。“在人形机器人爆火之前,宁波着重布局的是工业机器人,多年来,我们招引、孵化的企业也多是聚焦工业领域。”余姚机器人小镇负责人坦言。

“今年年底前,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将达到一个新的量级。而且顺利的话,明后年,服务业和工业等领域基本就能推广应用了。”前不久,王兴兴本人的这番预测,再次给整个产业的发展进化上了“发条”。

这名“90后”的宁波老乡,让人形机器人一夜爆火,迅速打开了产业成长的空间。这也让宁波看到更大的机遇——在机器人产业领域,超前布局、深耕多年,打下了扎实的发展基础,而眼下恰是“卡位”新兴产业链的关键节点。

同时这也让嗅觉敏锐的宁波企业赶上了转型的窗口期。今年年初以来,拓普、均胜、中大力德、柯力等上市公司都积极“官宣”,要大举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深耕汽车行业多年的宁波企业。

日前,宁波市市长汤飞帆带队调研当地的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还专门听取了企业及研究院关于人形机器人项目的汇报。“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生态”“要紧盯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发挥好工业场景落地、零部件生产两大核心优势,坚持强化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市长汤飞帆现场划重点。

从“单兵作战”到“区域抱团”,宁波正紧跟“老乡”的步伐,利用生产制造及应用领域的强项,努力打造机器人产业的“含金量”。

宁波“智算”跑出加速度

从曾经的“宁波制造”到如今的“宁波智造”,人工智能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工厂呈现出各类智能制造的新场景。数据显示,在省经信厅公布的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应用标杆企业的名单中,宁波共有12个应用场景以及9家企业入选,入选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宁波持续聚焦智能制造转型,先后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

AI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数字底座的支持。近年来,宁波高度重视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正研究起草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实施方案,着力构建“算力互联、算据融合、算法领先、应用涌现、产业集聚”的协同发展生态。

在算力方面,宁波加“数”布局“最强大脑”,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相关企业提供“一点接入,随取随用”的算力服务。2023年,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一期)项目上线运营,具备100P(FP16)半精度人工智能算力和5P(FP64)双精度高性能计算算力规模,目前已服务60余个用户、赋能90余个应用场景,算力使用率超过总算力的90%。

2024年5月,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二期)全面完成200P智算算力资源扩容并正式上线,总体算力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除了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各大电信运营商也在加紧开展算力基础设施的布局——在强大算力支持下,宁波大学发布“风华·苍鹭”视频理解大模型,解决了监控视频“盲人摸象”问题;薄言信息的AI聊天机器人研发周期从4天缩短至2天,语义语音识别精确度提升至93%;宁波市气象局大幅提升天气预报的效率和精准度……

同时,宁波在夯实数字“新基建”方面还有多项利好消息。2024年5月,宁波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开通,有效提升全市的网间访问性能,为宁波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提供关键的网络支撑;宁波还在先行布局5G-A、5G RedCap等网络,让更多企业和用户体验万物互联的速度。

未来,宁波将继续加速构建“通算+超算+智算”多元协同的城市一体化算力网络,持续完善产业发展生态,积极培育面向专业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商、数据服务商、行业解决方案服务商,围绕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可穿戴设备,进一步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全面强化数字人才服务保障,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加速迈上新台阶。

0 阅读:1

甬商

简介:宁波主流财经人文杂志,打造您的每日商业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