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几位警察叔叔和警察阿姨也参选了2021中国工程院院士?
没错!
这是真的!
不过,这些叔叔、阿姨可不是主持正义的普通的人民警察,而是功勋卓著的技术型警官,他们为我国相关工程科技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中,577人中有5位来自公安系统(1名为女性),其中4人的工作单位为公安部直属机关或直属事业单位,另有1人来自广州市公安局。
他们身怀绝技,或忙碌于破案的一线,或忙碌在电脑前、时常在线,或穿梭在各种课题与项目中,或奔走于文山会海间,但都在自己的领域擦亮了金色盾牌。
他们是:
于锐——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专业技术一级警监)
刘超——广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支队长,教授(主任法医师)、博导
叶健(女)——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副主任,主任法医师
王俭——公安部原任科技局局长、部长助理(一级警监警衔)
王长君——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研究员(专业技术一级警监)
这些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优秀警官、优秀法医师,有致力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的,也有从事刑警法医工作(包括专门从事物证鉴定),还有从事相关公安系统工程管理(包括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程技术研究等)的。
英姿飒爽的5位警官中,1位(于锐)入围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2位(刘超、叶健)入围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2位(王俭、王长君)入围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
5人中有4人经由院士提名,唯有王长君1人为中国科协推荐。
这也是公安系统专家参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数较多的一次。
我们在向这些专家致敬和喝彩的同时,来一睹他们的风采与实力!
“信息安全守护者”
在74人参选的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信息安全技术专家于锐成为公安部的唯一代表。
这位“60后”自23岁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工作,30余年来参与了许多国家级、部级重大项目及课题,为国家保密科技测评、多维身份识别与可信身份认证、法定证件防伪、网络安全防治、警务物联网应用技术、相关专业技术标准制订等领域做出了诸多努力,担任多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及部级重点实验室主要负责人。
由于其取得的突出成就,于锐获得了不少荣誉和奖项,其主持或参与的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专利奖、部级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多项奖励,个人荣获“全国公安先进科技个人”称号。
“南粤法证科技先锋”
在公安系统5位院士候选人中,刘超是唯一的一名来自地方公安部门的专家。
身为广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中的一员,这位“60后”通过数十年来扎根基层,专心学习,奋力拼搏,刻苦钻研DNA检验技术,逐渐成长一名颇具实力的法证技术精英与法医学专家。
这些年来,他主持完成的成果,让广州市年度DNA检案数增加了6-8倍,现场检出率提升了44%,高至96%。而他主持完成的多个科研项目中,超过4项以上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也因此而三次荣登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宝座。
作为我国法医遗传学创始人之一,刘超率领团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三级网络化DNA数据库模式,并在广州从无到有构建起DNA刑侦检验技术体系,建成了目前我国所有副省级城市中颇具影响力的DNA数据库,使其所在单位跻身为国内权威的DNA鉴定机构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他不仅带领课题组成员在DNA检验分型的数字化、标准化方面创造新突破,还利用这些先进成果在网上DNA“打拐”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受到社会多方赞誉。
“物证鉴定技术巾帼英才”
作为唯一的女性代表,叶健身上洋溢着一位法医学专家散发出聪慧、美丽的耀眼光芒。
这位60后川妹子,17岁考上大学,21岁从四川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近四十年来,她一直在该单位任职,长期致力于法医物证鉴定、法医DNA检验试剂研发等工作,先后任该中心法医物证鉴定处处长、法医DNA检验试剂研发中心主任,并已经担任中心副主任多年。
这位身着警服的女博士还是我国法医DNA检验技术的开创人之一。她主持和参与了多项重大项目和课题的工作,成果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6项以上。由于贡献突出,她37岁时成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8岁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而后荣誉更是接踵而来,成为一位令人钦佩的法医学科带头人、公安科技英才与英模级公安刑事科技工作者。
她十分好学,工作之余读完了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拿到博士学位,39岁时还曾赴美高校访问进修一年时间。
专注工作和学习的同时,她也尽心育人,悉心培养人才,38岁起兼任著名公安类高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兼职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环境工程管理领军者”
五人中最年长者当属在公安系统战线上奉献多年的王俭。
这位“55后”东北人18岁就开始工作,进入公安系统从事环境化学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之余在职读研,从清华大学分析化学专业毕业,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
近年来,他主要从事公安系统的管理工作,先后担任部科技信息化局、装备财务局的负责人,并在57岁至61岁时出任部长助理一职。
作为环境工程管理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积极耕耘,尽心尽力,为我国相关工程科技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过,他行事低调,其成果和成就鲜少公开。
“交通安全前行者”
在五位院士候选人中,最年轻者就是交通管理工程专家王长君。
作为机械与运载工程管理专业的佼佼者,他与王俭一同参选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成为51位候选者中的两颗“警界明星”。
身为“65后”大学生,王长君不到16岁就考进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学习。
四年后,大学毕业时,他还未满20岁。随后,年轻的他就被分配到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工作,从助理研究员开始奋斗,经过多年历练成长为一位在交通管理科技工程方面的骨干级人才。
在该研究所,他在事业上不断突破,不断前行,24岁时出国赴加拿大进修一年半,31岁时担任研究所副所长,33岁时在职读研,37岁时成为吉林大学的工程硕士,38岁时晋升为研究员,39岁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5岁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46岁时出任研究所所长。
三十多年来,他主要致力于道路交通安全、交通工程与控制、智能交通系统及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的科研、设计开发及工程实施等工作,在高速公路警情监测预警与公安交通安全执法关键技术及应用,城市交通系统管理控制的关键技术、设备开发及工程应用及公路车辆智能监测系统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负责编制了10多项国家标准,获得1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中国家发明专利超9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1项,第二完成人1项)、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第一完成人2项,第二完成人1项)、部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均为第三完成人)等众多奖励。作为国家863计划现代交通领域主题专家、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道路交通集成优化与交通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道路交通组组长,王长君还出版著作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理论与实践》(一作),该书成为该领域重要专著,并担任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博导。
【后记】
奉献是他们的本色,成就是他们的勋章。
捍卫阳光下的国民安全,就是他们的神圣使命。
和他们一样,真正为社会贡献的人,都值得每一份光荣!
但愿院士为他们加冕,荣光伴随他们前行,我们的时代更具安全感!
(完)
参考资料:
1、HDJ>演讲嘉宾> 王长君
2、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来源:中国工程院增选工作办公室--发表时间:2021-04-23
3、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副主任叶健博士来我校作专题学术讲座--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发布时间:2016-10-20
4、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 导师管理 >>交通管理工程博士研究生导师王长君--20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