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我认为是分等级的,大约有以下这么几种,来看看你在哪里

宛宛不类卿 2025-04-26 10:07:43

“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都可能围着你转;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都抛弃你。”

凌晨四点的城市,有人骑着电瓶车在空荡的街道飞驰送外卖;

有人蹲在工位啃冷掉的汉堡改第27版方案;

有人刚结束直播摘下假睫毛,数着后台到账的佣金;

还有人坐在陆家嘴的办公室里,用一杯咖啡的时间签下八位数合同。

《资本论》里说:“人的价值差异,本质是时间价值的差异。”

有人用1小时换30元,有人用1分钟赚30万——

这不是命运的偏爱,而是认知的鸿沟。

赚钱这场游戏,从体力到资本,每一层都是修行。

01 体力层:汗水能换来温饱,但换不来自由

《资本论》戳破真相:“体力劳动的价格,永远由最低生存成本决定。”

外卖员老周的故事扎心却真实:

每天跑14小时,午高峰摔伤腿也不敢休息,因为超时一单罚50元。

五年后他攒下20万,却查出腰椎间盘突出,治病的钱刚好花光积蓄。

经济学家薛兆丰的断言残酷却清醒:

纯粹靠体力赚钱,本质是用健康换纸币,且随着身体折旧不断贬值。

但总有人在裂缝里种出花:

快递小哥张强,把片区商户摸透后承包代发业务,转型成区域物流代理;

保洁阿姨王婶,靠着给30户业主收纳整理,时薪从40元涨到300元。

他们的突围证明:

体力层不是终点站,而是认清现实后的起跑线。

靠力气吃饭不丢人,但若十年后还在拼体力,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辜负。

02 技能层:手艺是铁饭碗,但端久了会生锈

达芬奇说:“技艺是翅膀,但总停在枝头会退化。”

程序员李磊的遭遇是时代的缩影:

35岁前,他以为精通Java就能安稳到退休;

35岁后,公司招三个应届生就能顶替他——工资低、能熬夜、还会Python。

《反脆弱》揭示的生存法则:

单一技能者像瓷器,精致却易碎;

跨界技能者像水,无形却无孔不入。

看看那些破局者:

- 设计师苏菲,把PS技能升级成个人IP,教设计兼卖课程年入百万;

- 语文老师陈墨,用古文解读职场爆火,转型知识博主实现自由办公。

手艺人的天花板,不是技术瓶颈,而是能否把技能封装成产品。

03 资源层:人脉不是名片夹,而是能量池

《人类简史》指出:“人类统治地球的秘密,在于编织共同的想象。”

演员陈琳的逆袭是最好的注解:

演了十年配角无人知,某天在剧组给投资人推荐家乡茶叶,意外打开高端礼品市场。

五年后,她的茶庄营收超过拍戏收入,客户名单里都是当初攒下的圈内人脉。

社会学家费孝通早就看透:

- 底层社交靠情感(喝酒吹牛拉关系);

- 顶层社交靠价值(资源置换谋共赢)。

资源型赚钱的真相:

你微信里有多少人能随时借你50万,通讯录里有多少人愿为你背书,才是隐形存折。

人脉不是求来的,是你在某个领域足够耀眼时,自动吸附的星光。说白了,就是价值交换。

04 资本层:钱生钱的游戏,玩的是认知差

巴菲特说:“如果你没找到睡觉时赚钱的方法,你将工作到死。”

私募基金经理赵哲的日常颠覆认知:

晨会听分析师汇报,午餐约行业大佬喝茶,下午打高尔夫时敲定2亿并购案。

他的赚钱逻辑很直接:

用资本购买企业未来十年的现金流,用信息差收割市场情绪波动。

但资本场从不缺陨落神话:

山西煤老板李总在楼市狂飙中赔光身家,只因不懂“杠杆是把双刃剑”;

华尔街之狼原型乔丹,三次暴富三次破产,最终明白“克制欲望比追逐利益更难”。

《穷查理宝典》的忠告振聋发聩:

“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资本的雪球能滚多大,取决于你站在多长的坡道上。

写在最后

高瓴资本张磊说:“长期主义是穿越迷雾的指南针。”

送外卖不可耻,写代码不窝囊,混圈子不丢人,玩资本不贪婪:

真正可悲的,是待在舒适层自我麻醉。

那个凌晨送餐的小哥,可能在攒钱考无人机飞手证;

那个加班的设计师,或许在悄悄运营自己的素材网站;

那个陪笑的销售总监,大概在布局退休后的茶庄生意。

点个【在看】,愿你我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体力层蓄力,在技能层扎根,在资源层开花,在资本层结果。

毕竟人生不是爬天梯,而是建金字塔——

每块砖的位置,都决定你最终的高度。

赚钱的层级,

不是鄙视链,而是进化论。

你在哪一层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是否在向上生长。

点个在看,开启财富的故事~

0 阅读:0

宛宛不类卿

简介:早一步春芽不发,晚一步错过谷花,想见你,就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