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真的不喝了!” ——大概是很多人这一生说过最多次的“谎言”。
有人在体检报告前信誓旦旦,有人在酒后痛定思痛,有人在醒酒时拍着大腿发誓再也不碰,可结果往往都是……“朋友一喊,又上桌了。”
在中国,酒不是饮料,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你想戒,别人不答应;你真戒,身边人还惦记你。
所以,“戒酒”——可能真的是个传说。

戒酒失败的三种经典模式。
嘴上戒酒,心里惦记早晨刚发完朋友圈:“从今天起戒酒”,晚上出现在烧烤摊:“啤酒来三瓶,冰的”。
健康戒酒,情绪破防不喝酒了,但脾气见涨了。以前借酒发泄,现在没了出口,开始“用沉默伤人”。
真想戒,却被朋友拖下水你说你不喝,兄弟笑你“情怀已死”;你端起茶杯,他们说你“混圈子没诚意”;你坚持不喝,他们喊“兄弟感情到头了”。

为什么戒酒总是“差一点”?
戒酒难,难在它不只是个习惯,而是种文化。饭桌上,酒是润滑剂,是感情的催化剂。从“感情深,一口闷”到“酒逢知己千杯少”,酒仿佛被赋予了某种魔力,让人觉得不喝点就少了点什么。
社交的“绑架”朋友聚会、商务应酬,酒桌上的推杯换盏几乎成了默认程序。你说不喝,别人劝:“就一口,意思意思!”这一口下去,防线就崩了。面子、感情、义气、关系、资源交换……都在一杯杯中递进。
心理的“依赖”工作压力大,生活琐事多,酒成了不少人的“情绪开关”。喝点酒,烦恼暂时抛到脑后。那种微醺的感觉,像是个温柔的谎言,让你舍不得放手。

酒,不一定非戒不可。
我们不是鼓吹完全戒酒,而是倡导一种更成熟的酒桌态度。
会喝,不如懂喝。
多喝,不如“喝得值”。
痛饮,不如“浅尝慢品”。
“戒酒”或许是个传说,但“尊重自己的身体,管理自己的饮酒方式”——却是可以实现的现实修行。

做个“惜酒之人”。
懂酒之人,不必戒酒;惜酒之人,自然节酒。
你不必一滴不沾,但请你学会:为自己喝、为高兴喝、为生活喝,而不是为难自己而喝。
少喝点,慢点喝,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也许比“戒”本身更重要。毕竟,生活这杯酒,清醒着喝,才更带劲!
酒很难戒[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