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刘备和曹操集团在汉中历时2年多的军事对垒后,最终刘备集团击败曹操,取得了汉中的实际控制权。
对于刘备集团而言,占据汉中,也就意味着拥有了北伐的前进基地,再依靠荆州,便可制衡东吴势力,自然能够早日实现诸葛亮的“隆中对”,一统大汉天下。
同一年,留守荆州的关羽,为了响应汉中军的攻击锋芒,便立刻挥兵出南郡,攻击曹魏占据的襄阳和樊城一带,此战成为关羽的人生巅峰之战,水淹曹魏七军,擒曹魏名将于禁,斩庞德。
但是,这场战役也是关羽的人生落幕战,江东鼠将吕蒙直接率军偷袭荆州,关羽主力难以回防,荆州随即被东吴攻破,关羽败走麦城而亡,而这也成为了夷陵之战的导火索。
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既然荆州是牵制东吴和曹魏集团的重要地带,为何刘备在夺取汉中以后,没有及时重兵回防荆州呢?
这里说一下,汉中战役结束时是219年的5月份,而关羽开战曹魏时是7月份,最终兵败麦城是12月份。
即便古代交通不便,按照刘备野战军的行军速度,汉中战役结束后,分兵稍作休整便可以直接驰援荆州。
那么,为何诸葛亮和刘备都没有这么做呢?难道他们真的以为荆州就是万无一失吗?
我们先从地理位置来看一下,益州和荆州一带虽然看似相邻,但是实际却是山高路远,是完全隔离的两个地理单位。
那么,放在交通极为不发达的古代,两地只能从战略上互相配合,共同北伐,但是想要从战术上进行支援,无论是交通和通信的难度都非常大。
同时,川鄂两地之间的交通,比传统的蜀道还要艰难数倍,比如从宝鸡到成都的宝成铁路,在1958年就通车了,而联通重庆和湖北的宜万铁路直到2011年才通车。
即便是抗战时期,日军凭借陆空优势,直接打进湖北地区,但是也却始终无法翻越三峡一带的崇山峻岭,只能依靠轰炸机轰炸来对川陕地区进行军事打击。
试想一下,就刘备集团时期的科技、辎重运输能力,那对于解救遥远的荆州之危,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其实,就算蜀汉政权建立后,理论上拥有的四川盆地地区,实际控制区域只是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一带,川东丘陵和川西高山开发程度很低,人力物力几乎都集中在成都平原,离襄阳太远,再加上东吴是偷袭作战。
战事太过于突然,一方面成都收到荆州危机消息(成都距离襄樊前线差不多1100公里远,按照古代驿马的速度,十天能够来回),需要一段时间,全军整备再急行军到湖北又需要一段时间,长线救援根本来不及。
再加上,当时驻守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所部,眼见关羽之危,却断然拒绝救援,这就让原本还有一线生机的关羽,彻底没有了活路,或者说成都本部也并不想为了关羽和荆州,再让益州陷入危险。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汉中战役后的蜀汉主力,根本拿不出优势兵力来解救关羽和荆州。
当时,刘备夺取汉中之后,并没有闲着,扩大和巩固地盘的军事操作一直在进行。所以,此时刘备也并没有太多的余力去支援荆州。
然后,就是在战略上,关羽的北伐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夺取襄樊,挥军北上,因为当时荆州军团的实力并不足以完成这样的战略。
但是,因为关羽前期攻击曹军比较顺利,特别是水淹七军之后,感觉拿下襄阳、樊城并非是实现不了的目标。
在这个时候,关羽的目标发生了改变,那就是直接北上,和益州军队协同夹击曹魏,但是关羽身边可以依赖的资源太少,为了加强前线的军事力量,关羽就只能从荆州不断抽调兵力,导致荆州防守兵力严重不足,最后被东吴鼠将吕蒙创造了机会。
说实话,襄樊之战本身就是一次袭扰战,目标就是趁着曹操率军西征,南阳方向兵力空虚的机会搞偷袭,顺便分散曹操的注意力,曹操从汉中撤军之后,关羽实际上已经没有机会了。
所以,这个时候关羽就应该重兵回防荆州,以免蜀汉政权的东拓基地被摧毁,可惜关羽是一意孤行,导致荆州最后陷落,远在成都本部的刘备集团,好不容易拿下益州,根本拿不出兵力支援荆州。
对于刘备集团而言,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关羽也就是荆州陷落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