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最近这些年很受网友们的批评,其实大家可以看开点,今天的少林寺固然采取了一些市场经营手段创收,方丈的样貌也不符合大家心中的高僧形象,但它的所作所为和历史上的同行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历史上有不少喜欢手上带串的君王,他们亲自下场打造了一些皇家寺院,和这些寺院比起来,少林寺就是一个乡下土财主。
少林寺自古以来有地产,少林寺还是最早实行僧侣下场耕种土地的寺庙之一,在寺庙经营中少林寺一向以稳健著称。少林寺的地产不少,隋末唐初的少林寺拥有地产100顷,还被王世充霸占,被李世民削减成了30顷,因为这70顷的土地纠纷,少林寺还专门派人到长安城上访。玄武门之变后,少林寺才不闹腾了,因为他们的被告成了皇帝。
少林寺的名气很大,但在历代顶级寺庙中它都排不上号。中国佛教的发展很有意思,汉人血统多、汉文化修养高的皇帝对佛寺的发展往往抱着谨慎态度,唐朝的李渊、李世民、李治爷孙三人都修建佛寺,但只要佛寺够多,他们就会大肆削减;宋朝和尚尼姑最多时,人数是45万8854。这些数字看起来不少,但真不能和南北朝时期、元朝时期的胡人君主当政时期相比,喜欢手下带串的胡人君主才是寺庙经济发展的第一助力。南北朝时期,北魏洛阳的永宁寺拥有1000多间豪华僧侣套房,寺庙拥有“金像三十躯”,永宁还有高达千尺的永宁寺塔,和这个寺庙比起来少林寺就是一个地道的穷人。
南北朝大混战时期,北周和北齐总人口不过在300万到600万户之间,却养活了足足300万僧侣,供养僧侣的比例超过宋朝十倍以上。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等人也喜欢手上盘串,养活了十万级的仁波切,整个元朝一共修建了寺庙4万2318所。
元朝皇帝一边盘着串,一边给寺庙烧钱。根据元史上的统计,元朝皇帝先后把足足32万6070顷送给了寺庙(也就是3200多万亩土地),这个数字非常庞大,整个元朝有据可查的军屯数字不过是18万7000多公顷,这些寺庙拿走的土地是元军屯田总数的近两倍,比北宋百万大军屯田数字还多(北宋军队屯田30万顷)。元朝皇帝还在一年内赏赐给各个寺庙大量货币财富,元朝皇帝可以一年赏赐给寺庙5万6200锭钞(这是有据可查的数字,绝不是最大打赏数字),而在1274年元朝一年不过发行的货币不过是24万74000锭,傍一大哥元朝皇帝一下子就烧掉了自己货币发行量的百分之二十二。
因为元朝的榜一大哥实在太舍得烧钱,少林寺也在元朝拼命搞连锁经营,甚至把连锁品牌开到了漠北,但和下面出场寺庙比起来,它连小弟都算不上。在元朝的寺庙中,大护国仁王寺是一手遮天的巨无霸,它占据了元大都最好的地段,元朝皇帝赏赐给它的土地高达16万2000顷,一个寺庙的土地几乎和20多万元军的耕种土地相当,仅仅是拿到的赏赐地产就是和珅地产的20倍。大护国仁王寺还有140多个酒店、十五个矿山、渔场、津渡九十,它们寺养鱼不用水塘,佛爷们直接包下了足足60个湖泊,还承包了元朝在湖北两个关税口岸,直接当了包税人。大护国仁王寺的佛爷们天天忙着给大元祈福,自然没有功夫动手经营这些产业,它有足足三万七千多户人家帮忙经营(这是上报给元朝政府的人数)。
元顺帝把这些土地赏赐给大护国仁王寺是在1340年,大护国仁王寺在山东、湖北等地疯狂敛财,不但和普通的地主抢土地、抢矿山,还和江南的同行抢资源,在它的影响下,很多南方寺庙日子过得也很惨,一个名叫皇觉寺的寺庙过得就很惨,以至于让一个姓朱的沙弥出外讨饭。在大护国仁王寺势力雄厚的湖北,它霸占了众多湖泊和渔场,激发了当地渔民不满,渔夫出身的倪文俊可能就受过它的欺负,这个倪姓猛人还有一个出身渔家子弟的陈姓小弟。大护国仁王寺在元末走向了事业最巅峰,但在十一年后红巾起义也爆发了,它的产业在元末战争中化为乌有。
大护国仁王寺的土地可以供养二十万精兵,元顺帝但凡把这些土地分给自己的部下,元末的局势就是另一番情景。到了明朝,明朝的孙太后(就是《大明风华》的那个女主)也信佛教,她看到大护国仁王寺的遗址后,也觉得可惜,就给了这份寺庙六顷土地进行重建。
中国狂热烧钱资助寺庙的皇帝不少,但大多是汉化不高的游牧民族君王居多,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江山是上天和佛爷赐予的,因此可劲烧钱给寺庙,今天的某些群体和他们倒是真的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