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今年87岁,她是家中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78岁的妹妹,一个76岁的弟弟,我发现,尽管这3个老人不常见面,看似关系冷漠,但我的母亲做到了4点,让我非常佩服!
3个老人不在一个城市居住,相距远一些,当老一辈人不在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就少了,随之而来的,晚辈之间联系也少了。

我问母亲,你也想你的妹妹和弟弟吗?
母亲说,想呀,但是,各有各的生活,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只做好我自己,过好我的日子就好了。
小时候,兄弟姐妹是玩伴;长大后,兄弟姐妹变成了亲戚。
老了老了才发现,兄弟姐妹只是人生剧本里的配角,而自己才是自己的主角。
小时候,总以为兄弟姐妹是这辈子最亲近的人,可随着年龄增长,渐渐明白,曾经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不知从何时起变得疏远甚至冷漠了。
母亲的回答让我瞬间清醒了很多!
我告诉自己,到了晚年,如果发现兄弟姐妹之间不常联系了,我不难过,我要像母亲那样,做好这4件事,我自己依然可以活得通透又自在。

自从我的姥姥姥爷没有了,母亲发现,弟弟妹妹很少与她联系了。
即便是母亲接二连三打电话,得到的也是不冷不热的言语。
从此后,母亲接受了这一现实,狠心给这段关系做了减法。
大家都知道,任何关系的维系,从来不是靠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得到的。
朋友如此,同事之间如此,兄弟姐妹之间也是如此。
所以,兄弟姐妹之间,当发现他们对你越来越冷淡,甚至刻意疏远你,一年到头也不联系你的时候,不必追问原因,没有必要内耗,更不必委屈自己去讨好。
学会“断舍离”,给这段关系做做减法。
减少不必要的来往,把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
记住,亲情、友情不是捆绑,而是彼此尊重和成全。

我问母亲,你想得到小姨和小舅打来的关爱电话吗?
你期待和他们相聚吗?
母亲说,期待也不期待。
这个电话打来我高兴,不打电话我依旧高兴。
我想开了,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忙碌。
我也有家庭,我也有儿女,我把心思放在自己的孩子和健康上,过好我自己的日子就好了。
早已经冷却的关系,就没有必要抱有幻想了。
过好自己的日子,比什么都好。
是呀,年轻时,我们总对亲情抱有很高的期待,认为兄弟姐妹应该互帮互助、亲密无间。
但现实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事业和生活压力,曾经的亲密关系难免被现实冲淡。
到了晚年,与其对兄弟姐妹的冷漠耿耿于怀,不如放下期待,专注自己的生活。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照顾好身体,享受当下的每一天。
毕竟,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对生活最好的回应。

母亲说,走着走着,兄弟姐妹就走散了。
也不奇怪,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水平也不一样,只要大家平安无事,就放心了。
是呀,兄弟姐妹关系的疏远,往往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
可能是性格不合,可能是距离阻隔,也可能是价值观的差异。
无论原因是什么,到了这个年纪,与其强求修复关系,不如坦然接受现实。
不强求,不抱怨,顺其自然。
人生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旅程,能陪你走到最后的,只有自己。
学会与自己和解,才能活得更加从容。

母亲今年87岁了,母亲说,这一生,有个妹妹,有个弟弟,也是一份缘分。
尽管相聚遥远,尽管关系冷漠,但总是一家人。
母亲每一年都让大姐给她的妹妹和弟弟,转送1000元的红包,还有礼品,表达大姐对他们的关爱。
母亲的这一举动,还好,得到了回报,年后的拜年电话,是她们姐妹相互问候的幸福时刻。
不计较,宽容,大度,做好自己,心也安然了。

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条河流,有时候奔涌向前,有时候也可能渐渐干涸。
但这并不意味着亲密关系的消失,而是生活的一种常态。
《百年孤独》中有句话:“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到了晚年,不必再为亲情的疏远而伤感,更不必为过去的遗憾而纠结。
学会放下,学会接纳,学会爱自己,才是晚年最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