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韵悠长:揭阳戏曲文化的千年传承与创新实践

马侃历史 2025-04-24 07:40:51
‍‌‌‌‌‍‌‌‌‍‌‌‌‍‌‌‌‍‌‌‌‌‌‌‍‌‌‌‌‍‌‌‌‌‍‌‌‌‌‌‌‍‌‌‌‌‌‍‌‌‌‌‌‍‌‌‍‌‌‌‌‍‌‌‌‌‍‌‌‌‌‌‌‍‌‌‌‌‌‍‌‌‌‌‌‍‌‌‌‍‌‌‌‌‍‌‌‌‍‌‌‌一、古邑雅音:潮剧艺术的源流探脉

在粤东榕江之畔,揭阳这座拥有两千余年建制史的文化名城,孕育了中国戏曲艺术中独具韵味的潮剧文化。1958年渔湖西寨村明嘉靖年间手抄南戏剧本《蔡伯喈》的出土,印证了明代中期潮音戏已在此地生根。这部夹杂潮汕方言的剧本,不仅勾勒出南戏与潮汕方言融合的轨迹,更揭示了揭阳作为潮剧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清光绪年间,揭阳迎来戏曲发展的黄金期。城乡涌现数十戏班,"戏县"美誉传遍岭东,《苏六娘》《荔镜记》等剧目以其精湛的唱念做打功夫风靡民间。此时的戏班班主多身兼编剧,将潮汕民俗融入戏文,形成"以俗入雅"的创作特色。每逢节庆,乡间搭台唱戏蔚然成风,百姓自发品评剧目优劣,这种民间评议机制客观上推动了表演艺术的精益求精。

二、薪火相传:非遗保护的百年守望

进入20世纪,揭阳潮剧迎来三次艺术高峰。1950年代乡镇剧团遍地开花,各具特色的演出队伍将戏曲送到田间地头;1980年代《李队长筹粮》晋京调演轰动剧坛,开创"小戏之乡"的黄金时代;新世纪以来,《桑浦山花》《大国赤子》等新编剧目既保持传统韵味,又融入时代精神,其中以黄旭华院士为原型创作的现代潮剧,通过6万党员干部观演的盛况,展现传统艺术与现代价值的完美融合。

非遗传承人陈联忠的实践堪称活态传承典范。他不仅担纲《大国赤子》主演,更系统编纂《揭阳潮剧辞典》,将四百余年口传心授的表演程式转化为文字规范。其开创的"揭韵潮风"短视频项目,将关帝庙木雕、城隍庙嵌瓷等古城元素融入潮剧表演,使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这种"学术化梳理+新媒体传播"的双轨模式,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创新样本。

三、守正创新:戏曲生态的当代重构

揭阳的戏曲传承绝非简单的技艺保存,而是构建起立体化传承体系。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推出的"送教上门"工程颇具特色:艺术骨干深入乡村开展年均50场培训,从潮剧正音到身段教学,既保留"师带徒"的传统精髓,又引入乐理课程等现代教学方法。普宁南溪镇村民张笑香等票友的成长轨迹显示,这种"专业院团+民间力量"的互动模式,正在重塑基层戏曲生态。

在青少年培养方面,"戏曲进校园"活动突破单纯表演形式,将潮剧教学与德育相结合。《江姐》选段传承红色基因,《韩文公冻雪》渗透法治教育,学生在学习"云手""水袖"时,同步接受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这种"以戏化人"的教育实践,使戏曲传承超越艺术范畴,成为文化认同建构的重要载体。

四、文旅融合:古城焕新的文化密码

丁日昌旧居的活化利用彰显文物与非遗的共生智慧。在修缮一新的清代建筑中,潮剧展演与嵌瓷、木雕等非遗技艺展示相得益彰,观众既可欣赏《四郎探母》的经典唱段,又能体验戏服穿戴、乐器演奏。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静态展示局限,使历史建筑成为流动的文化剧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曲戏人家"非遗体验区的创设。通过每周定期的潮剧雅集,普通市民既可观摩名角表演,又能参与剧本围读,这种"观演互动"模式不仅培育新生代观众,更催生出民间创作群体。据2024年统计,揭阳已涌现30余个民间剧社,年原创小戏超百部,形成专业与业余互补的创作格局。

五、向海而歌:潮音戏韵的文化启示

从明代书斋里的手抄戏文,到数字空间的短视频传播;从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到国家级的非遗名录,揭阳潮剧的传承史恰是中国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缩影。这座古城用七百年坚守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既需要学者对《蔡伯喈》古籍的考据钻研,也需要票友在抖音平台的传唱接力;既依赖关帝庙前精妙的木雕戏台,也离不开现代剧场里的灯光音响。

当下,当潮剧唱腔在揭阳学宫的千年庑廊间回荡,在亚洲玉都的琢玉声中流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非遗项目的保护成果,更是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生动实践。这种扎根传统、拥抱现代的传承智慧,或许正是揭阳给全球化时代文化传承命题提交的"中国方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