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电视剧中,话说秦相张仪假意事魏的意图暴露后,被魏国驱逐出境,张仪在返回秦国途中被土匪劫持了,而在土匪窝中,张仪遇到了他仰慕已久的高人庄周。下面是他们二人的一番对话:
庄子:张仪、公孙衍,世称大才,逐功名,媚君王。拿国赌私己之利,世人不唾弃之,反而尊为名士,这样的世道真是乱了。
张仪:先生安逸,不求功名,不为尘俗羁縻,不求人,人亦不求,可如今的世道皆有所求。
农夫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将士求大捷凯旋,封官领赏;商贾求获利倍十,南北亨通;君王求贤臣良将,拓土开疆;女子求容悦情郎;士子求知己相知。夫子谓大乱之世,张仪说大争之世。
庄子:巧言令色,老夫领教了。
张仪:先生真觉着自己无所欲吗?
庄子:老夫不察。
张仪:无所欲亦是欲求不欲之欲呀!如此怎能笑我等凡俗之欲,私己之利呀!
庄子:甚是!
张仪:在下确是强词夺理了!来日远辞庙堂之时,定寻先生之处,敬之、拜之,追随先生左右。
庄子:若有那一日,不必找我,已然悟道!不过,那一日,与先生遥遥无期,甚至终将不至。
张仪:先生话中颇有深意,能否指点一二。
庄子:如此简单的道理,你却看作高深莫测,可见阁下之心了无澄明,尽染俗尘哪!
张仪:受教,世人皆忙,我亦不敢像先生这般闲着。
正文:张仪,秦国名士,战国著名的纵横家之一,他倡导的连横之策屡次击破公孙衍的合纵之策,他和秦惠文王的互相信任,配合默契也传为了后世的一段佳话。秦惠文王在世的时候,张仪可以说是如鱼得水,然而在秦武王嬴荡即位后,张仪便没有了往日的威风了,历史上他的事迹之后也近乎销声匿迹了。
那么晚年的张仪究竟有没有悟道呢?历史和小说电视剧中的情节其实是不一样的。话分两头,各表一枝,先看历史上的情况。
戏耍楚庄王无疑是张仪人生中最值得夸耀的一件事。为了给秦国征讨蜀地赢得足够的时间,张仪许诺楚庄王秦国愿意割让商於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表示秦国和楚国结盟的决心,以共同对付齐国。
楚庄王心里乐开了花,不顾屈原等正直大臣的强烈反对,决意与秦国修好,哪知哪知张仪一回秦国就假意称病,迟迟不见楚国使臣,楚庄王在贪心的驱使之下不等这边敲定割让土地的事情,就急急地和齐国决裂了,还派人去齐国朝堂上公然辱骂齐王。
没想到张仪最后竟然装糊涂说只答应给楚国自己的六里封地,楚庄王那个气呀!恨不能将张仪大卸八块。
张仪的这种纵横之术类似于赵本山小品里的忽悠,就靠着这一张天下难逢敌手的嘴皮子,张仪不停地为秦国谋取着实实在在的利益,帮助秦国一步步做大做强。
然而秦惠文王不幸早死,即位的秦武王嬴荡是一个刚猛爆裂的脾气,不喜欢张仪那种浮夸的作风。朝堂将士也有很多人不满他的行为,因为他们常常因为张仪的纵横之策而疲于奔命,这边刚刚打下一座城池,张仪很快就要因为长远的目标而把它献给他国,将军们有很多不会考虑那么多,所以对张仪不满的人大有人在。
就像滥竽充数的那位主人公一样,张仪在新主子面前混不下去了。
奢华的生活过久了,谈笑间将各国玩弄于鼓掌中已经成为了他的生活习惯,他已经乐此不疲了。他还是不肯归隐田园!
历史中的张仪在经历了半生荣华之后还是没能放下,眼看着将要失势,他辞别秦国去了魏国,历史记载一年后, 张仪死去。
离开秦国后,张仪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史书上再也没有他任何出彩的事迹。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魏国往日吃张仪的亏吃得太多了,没有将他处死泄愤已经算魏王大度了,想再受重用根本就不可能。
虽然张仪有鬼谷子这样的高人名师,可做徒弟的未必就能尽得师父真传。
放不下名利的喜欢做丞相的张仪可能悟道吗?答案不言自明。然而电视剧总算完成了张仪的一个心愿,下期我们就来看一下电视剧里面的那个形象更为饱满的张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