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列文
也许大家的目光都过于盯着那些宣传声势浩大的好莱坞大片和华语大片了,所以很容易错过一些真正的好电影,《至暗时刻》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也许丘吉尔的故事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并不感冒,也许非二战迷和历史迷也并不关心二战期间丘吉尔领导英国度过的这段《至暗时刻》,但只要你坐进影院,静下心来去欣赏这部影片,相信你会被深深地打动和吸引。因为本片有着十分出色的剧情和角色,还有加里·奥德曼扮演丘吉尔的大神级演技,以及导演乔·怀特对影片节奏感的敏锐把控,让这部以对白为主的剧情片从头到尾都不显得枯燥。本片特别适合跟诺兰的《敦刻尔克》结合起来看,更有相映成趣的效果。
下面这篇“分析影评”,毒舌君就来给大家好好评述一下这部影片,以及 加里·奥德曼光耀全片的表演吧!
毒舌君感觉,《至暗时刻》这部影片的看点其实跟斯皮尔伯格前几年执导的《林肯》比较相似,都是展现大众熟知的历史事件之下那些不为人知而又精彩纷呈的历史细节,《林肯》展现了美国议会通过废除奴隶制的宪法第13修正案背后,林肯及其幕僚为了拉票所做出的充满各种戏剧性的细致努力。而《至暗时刻》则颠覆了人们心中丘吉尔当上首相之后,“换帅如换刀”带领英国走向胜利的那种一帆风顺的印象,展现了丘吉尔临危受命却被党内“主和派”处处掣肘,面临信任和倒阁危机的困境,这正是影片引人入胜的剧情张力所在。
调侃一句,《至暗时刻》其实完全可以改个名字叫《改变英国命运的XX天》,而影片从张伯伦下台丘吉尔上台开始,也不断用大号字体直接在银幕上强调日期和时间流逝,从而让观众感受到丘吉尔那种内忧外患、时不我待的压力。外部,希特勒的军队在欧洲所向披靡,英法联军节节败退。内部,虽然张伯伦退位让贤,但所秉持的“主和”立场丝毫未变,甚至联合党内大佬力图将英国政策走向推回到“求和”的轨道上来,不断在战时内阁会议上给丘吉尔制造和谈的压力。同时,英国王室和法国政府对于丘吉尔这个新任首相也并不信任,美国总统更是以“孤立主义”为借口不愿对英国施以援手。在这样的困境中,丘吉尔“主战”的政策思路就显得异常孤独,一开始就连他在议会演讲,本党党员都在党内大佬的暗示下不为他助威喝彩,党内大佬甚至暗中策划要让他下台,可见丘吉尔面临的形势有多严峻。影片主人公深处困境之中,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观众牵肠挂肚的了。
影片也并没有以高大上的历史英雄形象来塑造丘吉尔,而是一上来就通过他对打字员的刁难,让观众看到了他性格古怪、脾气暴躁的一面,后来还通过别人以及他自己的描述,把他的种种乖戾之举归结为家族缺乏自制力的遗传基因在作祟,毫不掩饰丘吉尔性格和情绪上的缺陷。同时影片也让观众看到,英国政界对丘吉尔的不信任和不靠谱印象并非毫无道理,而是因为他当首相前的一系列施政都堪称败笔,实在让人无法相信他能够把英国往正路上引。但是,也许丘吉尔无法成为“治世之能臣”,但绝对称得上是“乱世之栋梁”。身处看不清未来的二战乱世,他坚持信念、坚守自我、甚至是盲目的乐观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坚定立场,成为他有别于其他人的性格闪光点。
丘吉尔是坚定的主战派,这在影片中他的多次演讲中都有鲜明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立场,才让他成为了保守党和工党都认可的首相。影片一方面表现了他对于自身“主战”信念的坚持,一方面也展现了他老练的政治手腕。在纳粹节节胜利、政客人心惶惶之际,他对于主战与胜利的信念仍然能够异常坚定,堪称照进“最黑暗时刻”的一缕阳光,甚至坚定到了“不顾现实”的程度——例如亲自去欧洲大陆会见法国政客,告诉他们一定能打赢,例如在各种公开文告中发表对于联军的各种必胜信念。而他心里其实也明白,英法联军的溃败已成定局,但他就是宁肯说假话,也要营造出积极、乐观、必胜的政治氛围。那个对着镜头比出的反手V字更是堪称神来之笔,而且正因为是别扭的反手姿势,反倒让这个手势生出带有底层粗俗含义的“见鬼去吧”的意涵,接地气的效果绝佳。也许正是因为他这种积极乐观的主战心态影响下,上至王室下至百姓才逐渐坚定了主战的信念,让丘吉尔逐渐变得不再孤单。
而另一方面, 丘吉尔深知党内“主和派”势力强大,自己无法抛弃他们,只能带着他们进入战时内阁一起玩,对于他们提出的“主和”提议也并不完全拒绝,而是采取能拖就拖、虚与委蛇的糊弄态度,以维持战时内阁的稳定,集中精力挽救被德军包围的英法联军。但是,当他这种政治手腕被“主和派”逼入绝境之时,要么留下允许和谈的官方记录,要么内阁大员辞职让他倒台,丘吉尔经过反复的挣扎依然坚定地站在“主战”的立场上。影片对于他坚定立场的“信念来源”的设计十分精彩,也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在“主和”与“主战”这种观点的碰撞中,为何“主战”才是真正正确的一方。虽说以后世回顾历史的视角,“主战”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回到当时那个前途莫辨的历史环境中,纳粹高歌猛进席卷欧洲、美国额岸观火袖手旁观,英国沦陷在纳粹手中貌似也是迟早的事儿,“主和派”也许自认身上也肩负着让英国免遭重大损失的某种责任感,对于“主和派”的两位大佬前首相张伯伦和外交部长哈利·法克斯,影片也并未丑化二人,只是表现他们对于“主和”立场的顽固坚持。
影片着重强调了,真正在“主和”与“主战”这两种观点中投下关键一票的,则是“民意”和“人民”。自称平生只坐过一次地铁的贵族大老爷丘吉尔,在被“主和派”逼入绝境时,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到群众中去。下了专车直奔地铁,跟地铁上的贫民百姓谈笑风生,了解他们对于英国未来走向的看法,每个乘客甚至小孩都表现出跟纳粹德国战斗到底、誓不退让的决心,这就成了丘吉尔面对政治危局时依然坚守主战立场不动摇的信念来源,而且马上举一反三,离开内阁小圈子到政府外阁去发表演讲,跟更多政客和官僚达成了“主战”的一致信念,随后他在下议院发表了那个留名青史的演讲——“……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而主和派在这种民意洪流面前,也只得乖乖地投降认输,随后敦刻尔克大撤退大获成功,丘吉尔得以带领英国走过了这一段“最黑暗的时刻”。
加里·奥德曼在本片中扮演的丘吉尔,绝对是光耀全片的存在,让丘吉尔有如还魂重生般出现在观众面前,你眼前已经看不到加里·奥德曼,那肥胖的身躯、那混沌的英伦口音、那时而抓狂时而睿智的神态,活脱脱就是丘吉尔本人,或者说加里·奥德曼已经让你忘了丘吉尔原型的模样,认定他的样子和神态就是丘吉尔。只有透过那一丝狡黠的眼神,才能让人依稀看到加里·奥德曼的影子。可以说,加里·奥德曼不是在演丘吉尔这个角色,而是彻底让自己变成了丘吉尔,演员与角色已经完美地融于一体。本片中的丘吉尔,可谓是编剧导演主演塑造角色功力+特效化妆术的完美体现。他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臭脾气和坏毛病,但本质上就是一个天真的老男孩,性格单纯俏皮的一面给影片增添了不少喜感,老夫老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亦让人看了十分暖心。同时他又是一个老练而深具城府的政客,知道什么时候说真话、什么时候说假话,什么时候说人话,什么时候说鬼话,八面玲珑之余依然立场坚定。面对危局,他虽然也有孤立无援的惊惶与无助,也有急于求生的狂乱与呓语,但对于主战立场以及必胜信念的坚持,依然让他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这也堪称加里·奥德曼得以影史留名的经典角色。如无意外,明年奥斯卡的影帝应该非加里·奥德曼莫属了吧!(文/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