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们,无论“高人”或是俗人,太多都喜欢只过自己的日子,双耳不闻窗外事,只顾自己,一点都不愿意身处社会之中,这是一种避世思维。
听而不闻一词,出自《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意思是看了跟没看到一样,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吃了也尝不出味道,是因为心不在啊。
表象的近义词:习以为常、漠不关心、置若罔闻、装聋作哑、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缄口不语
从表现看,每个对问题听而不闻的人似乎一样,实际上究因却谬之万里,这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
成因大概有这么几层类型:大智修行者
挫败心寒者
懦弱胆怯者
无知自恃者
愚钝觉迟者
不管遇上什么事,当你针对某事想要或正处在躲起来的状态时,或你疑惑他人对此事的态度“听而不闻”时,你都可以分析自己或他人的“因”是在哪层,就知道该怎么对症解决了。
最底层愚钝觉迟者叫做“蒙心人”:是指心被一层看不到的物质笼罩,这类人基本没什么机会,完全靠老天爷开眼。即使是遇有贵人点化,也还需要自身有一点洞隙,并且洞隙闭合的频率也要相符,否则做一些反裘负薪甚至是买椟还珠的事也正常。
表现就是别人谈论问题时,他始终呆呆不知所云,或是不合适宜尴尬地聊扯到无关话题。阅读此文的没有这一层的人,因为这一层人的基因会迫使他拒绝此类文章。
第四层无知自恃者叫做“慢心人”:这个“慢”是傲慢的意思,无知自恃者不是看不到问题,而是对自身能力看不清,从对问题产生误判,低估了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力。或者相信自己背后第三方的能力强于问题本身,从而不把问题当回事放在眼里。所以这类原因又分两种,一是放大了自己的能力,二是低估了问题的严重程度。
表象是这类人面对所涉问题话题时,表现的对问题不屑一顾,不理不睬我行我素。
第三层懦弱胆怯者叫做“悚心人”:这类型人可能曾经与敌人正面对峙而屡屡败阵,或是亲眼目睹,或者听到过与自己心理贴近的人对问题放大后的描述,不战而败。这类人很直观的形容是胆小怕事、遇事躲闪,易屈服于人,甚至是逆来顺受而无反抗精神。你可能觉得这就是懦弱型人格,事实上这类型人不是只会唯唯诺诺,遇到弱者他会理加的表现出不同情和怜悯,反而讥笑和打击。
面对强者则瑟瑟,面对弱者则咄咄,通过打击弱小来弥补强人那里的失落,所以欺软其实是一种怯懦。
第二层挫败心寒者叫做“破心人”:心碎、伤心这类词都表示“心”不完整了,出现了伤痕,这类人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过度依赖在问题方或第三方,希望问题方或第三方的同情或帮助达成自己的目的。之前的成功也多由他人成就,独立面对问题时,因拙于谋事而看惯无情。当被拒绝或得不到不配合时,又往往很容易抱着心梦逃避而又自怜。
比如晏殊的《浣溪纱》中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前一句哀伤惋惜,后半句又深抱希望,他儿子晏几道在父亲给予的显贵背景中沉居,更是成为真正的古之伤心人。
最上层大智修行者叫做“飘心人”:不少学佛的人或修行道场里摆设“三不猴”,意为表现佛教超然处世的思想境界。
然而,佛陀教诲的是我们应该安于当下,当下有问题,心就应该安于问题之上,观察问题的本质并去破除它,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心不在焉”指出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等问题的心理原理,就是心不在当下原则。明明发现了问题却刻意去回避当下,或者把“修行”当作了回避问题的借口,这些都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比其他四层的类型更可怕。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一类人都只是针对特定某件事来说,每个人面对某问题的表现,跟他自身性格、陷入深度、解决动力和阻力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