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曾经属于东北省份,为什么划给河北省?

世界纵横 2025-02-06 12:42:18

山海关,又称榆关,是明长城的重要关隘,因位置重要,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山海关和长城的另一个关隘嘉峪关呼应,还有“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的称号。山海关是明朝初年建成,选址在长城和大海交汇的地方,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

山海关建成后,成为扼守华北和东北的咽喉之地,整个关城非常雄伟,周长达到了四公里,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还有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等建筑。明朝时期,山海关属于军事重镇,随着关城的竣工,周边逐渐出现居民区,商业区,发展成为城镇。清朝时期,撤销山海关卫,设置临榆县,山海关成为县治所在地,城镇规模随之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设置山海关市,隶属于辽西省。辽西省属于东北省份,相当于现在辽宁省西部地区,省会为锦州市。到了1952年,我国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辽西省的山海关市划给了河北省。1953年,撤销山海关市,设立山海关区,隶属于秦皇岛市。1954年,撤销辽西省和辽东省,合并组成辽宁省。由于山海关已经划给了河北省,并没有成为辽宁省的一部分,不过辽西省也是属于东北省份。那么曾经属于东北省份的山海关,为什么划给了河北省呢?

第一,历史上属于河北。山海关之所以又被称为榆关,是因为这一地区曾经有一个古榆关。古榆关位于抚宁县东二十里,是隋朝开皇年间建设。隋炀帝时期,多次征讨高句丽,就要通过古榆关。唐朝时期,唐太宗征讨高句丽,也是通过古榆关。当时榆关就成为了军事重镇。

唐朝灭亡后,榆关被契丹控制,五代后晋时期,石敬瑭又将幽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导致中原王朝失去了这一战略要地。幽云地区的丧失,导致后来的宋朝非常被动。直到1367年,朱元璋派遣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帅,出师北伐,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攻克了元大都。至此,时隔四百多年,幽云地区再次被汉族政权控制。

1381年,朱元璋下令徐达修建北部关隘,经过详细勘察,徐达认为古榆关地区已经无法扼守险要之地,于是选址在古榆关东部六十里建设山海关。山海关建成后,划给永平府,隶属于北直隶。北直隶是为了和南京地区的南直隶区分,简称北直。北直隶的范围包括现在的河北省大部,还有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南省和山东省的少部分地区。

明末清初时期,山海关成为明清交战的重要关隘,清朝数次攻打山海关,都无法攻破。当时山海关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的大规模修筑,耗用无数人力、物力和财力,已经将山海关打造成了明朝最强大的军事城防体系。清朝无法攻破山海关,采取了绕行其他关隘的办法,比如1629年,皇太极就带了清军从河北北部的喜峰口等地杀入关内,进行了大肆劫掠。但由于山海关没有攻破,清军在关内站不住脚,劫掠之后又退回了关外。

直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投降清朝,将山海关献给了清朝。清军随即大举入关,逐渐统一了中国。清朝时期,在东北设立了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改北直隶为直隶省,山海关继续隶属直隶省。相比明朝的北直隶,清朝直隶省的面积有了扩大,还包括现在承德市、张家口市北部、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由此可见,山海关在明清两朝,都是隶属于河北。

第二,战略要地。山海关是辽西走廊的重要关隘,而辽西走廊是我国的战略要地。辽西走廊呈东北西南走向,位于辽宁锦州市和河北山海关之间,全长约185公里,宽8到15公里。在我国历史上,辽西走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清初时期,明清军队在辽西走廊多次交战。1924年直奉战争时期,直系军阀在山海关部署了大量军力防备奉军。直系军阀是北洋军阀派系之一,高层主要出身直隶省,而直隶省就是河北省的前身。这次战争,奉军以辽西走廊为依托,攻破山海关,进入华北,从此直系势力一蹶不振,北洋政府落入奉系军阀手中。

由此可见,辽西走廊是我国东北和华北之间的战略通道,战略价值极其重要。我国的行政区边界向来是曲曲折折的,这是因为中国的行政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采用犬牙交错的策略,不让战略要地归属于一个地区,而是把它分割给不同的行政区。1952年,辽西走廊大部分地区属于辽西省,山海关作为辽西走廊的南部关隘,因此划给了河北省。

0 阅读:368
评论列表
  • 2025-02-24 05:06

    山海关从建立到现在什么时候属于东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