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绑架宋真宗到澶州,扶社稷于将倾,虽左右天子亦为大忠(上)

笑笑依然 2025-04-15 05:42:39

当时若无寇准,则天下分为南北矣!

承接主页的前两篇,这是写寇准的第三篇。

寇准强迫宋真宗到澶州,扶北宋社稷于将倾,虽左右天子亦为大忠!

虽左右天子亦为大忠!这是对寇准的最高评价,也是对大忠的准确定义。

宋真宗时期的景德之役,是北宋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

这不是契丹第一次攻破中原王朝的首都,后唐李从珂、后晋石重贵,归根结底,都是亡于契丹之手。

自是乾坤扶圣主,可能功业尽莱公,若无寇准,靖康之变恐怕要提前百年了。

我们继续聊这段历史、、、、

——关注信陵公子,笑谈历史及天下大势。

(八)明君贤相

公元997年3月29日,宋太宗因病驾崩,58岁,在位21年。

在当朝首辅吕端的扶持与拥立下,皇太子赵恒有惊无险的登上帝位,就是历史上的宋真宗。

简单说下吕端,吕端被誉为一代贤相,被宋太宗称其为大事不糊涂。

吕端属于升官比较慢的,在宋太宗晚年官拜同平章事。

在相位上没干几年,他就主动的奏请宋太宗将首辅位置让给寇准,宋太宗没有允许,只是把寇准任命为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的意思。

按理说吕端在前,寇准在后,且吕端比寇准年长近30岁,其名次排列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可是吕端非常看重寇准,就奏明宋太宗要求把自己列在寇准之后,并得到了恩准。

后来,宋太宗为了打压一下寇准好留给儿子赵恒用,就借故把寇准贬为邓州知州。

这段故事上一章我们见过,有兴趣的网友可在主页文章里面(或者合集)查看。

而老成持重、顾全大局的吕端还是首辅,在宋太宗病亡后,成功消除了一场宫廷政变,保证了赵恒顺利继位。

在任太子时候,赵恒就久闻寇准贤明精干,况且自己太子之位的确立也有寇准的功劳。

赵恒即位后,吕端因为自己年事已高,更是极力推荐赵恒重用外放的寇准。

两好搁一好,大名在外的寇准想不升迁都难。

于是在赵恒继位的第一年,寇准就被迁升为尚书工部侍郎。

第二年,也就是998年,平调为河阳府知府,随即又改任改同州知州、凤翔知府。

同州是重镇,凤翔更是五代十国以来的重镇,岐王李茂贞就是以凤翔为根据地,成就了霸业的。

在官场上,但凡是频繁调动,就是飞黄腾达的迹象,古今都是这个道理。

公元1000年,寇准权知开封府,且兼任刑部主事,开封是就是当时东京汴梁,北宋的首都。

这当然是重用,开封府尹的位置以前都是储君亲王干的。

在开封府干了三年,寇准又升迁到为三司使,一个人掌管盐铁、度支、户部。

宋初以来,理财机构主要有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本来三司各设使作为其长官,于是有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

三司都是肥差,且各不隶属,时常发生矛盾和摩擦。

面对这一情况,新上任的赵恒决定设三司使,统管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这样一来,财政大权便集中到三司使一人手中。

赵恒又规定,三司使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枢密使一般不得干预财政事务。

而寇准就是三司合并以后的第一任长官,可见赵恒对他的信任与重视。

要说重视,其实赵恒上位以来就想任命寇准为首辅的,尤其是在吕端病逝之后。

但一是觉得寇准过于刚直,二是朝中有言官老是批评寇准犯上霸道云云——犯上是汹酒舞宴、不拘小节,更离谱的是寇准饮酒后身穿黄袍。

黄袍加身,这要是在五代十国时候就是砍头的死罪,但宋朝的皇帝都比较仁慈,对士大夫那是真宽容,宋真宗只是把弹劾寇准的奏章抄送给寇准一份,以示警戒。

所以,在吕端病逝之后,宋真宗最终任命毕士安为首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命寇准为集贤殿大学士参知政事,位列毕士安之下。

毕士安这个人和吕端一样,都是贤相,也都是老臣,识时务知进退有度量,向宋真宗上书大力推举寇准:

“寇准忠义两全,善断大事,我以为是宰相之材。”

宋真宗还是有点犹豫,可能也是考虑老臣毕士安的面子,没有答应换首辅。

毕士安就再次恳请,说北辽这些年一直有南侵的意思,我年事已老,只有寇准堪当大任。

于是,宋真宗选择一个折中的办法,同时任命二人为同平章事(宰相)。

寇准担任宰相后,有小人申宗古诬告,说寇准勾结安王赵元杰谋反!

前有穿黄袍,后有勾结藩王谋反,搞得宋真宗也有点不淡定了,就问毕士安的意见。

毕士安深知寇准的为人,极力为寇准辩护,很快查清诬告案件,将申宗古斩首,让寇准才得安心政务。

一个好汉三个帮,皇帝先有宋太宗、后有宋真宗,贤相先有吕端、后有毕士安,刚直的寇准才能在步步惊心的官场上位居人臣之首。

也正是这明君贤相的帮衬与结合,才有了后面景德之役的胜利,才有了寇准檀渊之盟的高光时刻。

(九)景德之役

宋辽战争打了很多年,辽就是五代十国时候的契丹。

契丹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以前被唐朝吊打,但后来朱温灭唐,中原陷入五代十国的战乱之中,在后梁、后唐时候,还能压制契丹。

但到后唐末帝李从珂时候,出了一个儿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契丹就强盛起来,建立了大辽。

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后,契丹的骑兵随时可以南下黄河饮马,骑兵来去如飞,机动能力很强,让中原历代王朝军事上很是被动。

先是后晋的第二个皇帝石重贵想洗刷老爹石敬瑭的耻辱,与契丹打了三仗,最后一次御驾亲征被俘虏,后晋灭亡,契丹入主中原。

后来刘知远趁着契丹内乱退出中原时候,建立了三年的后汉,郭威又兵变建立了十年的后周,赵匡胤陈桥兵变又建立了北宋。

中原王朝与契丹宋、辽之间已进行了多次军事上的较量,想夺回燕云十六州,但都没能如愿。

宋辽战争也打了三十余年,互有胜负,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初期,对契丹还是主动进攻状态。

可自宋太宗雍熙北伐惨败后,北宋就慢慢从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而辽朝的姿态则愈发转向主动进攻。

到宋真宗继位后,辽朝更是蠢蠢欲动。

景德之役和随后的澶渊之盟说的是宋真宗景德年间的事情,其实在之前还有一场不太出名的咸平之战。

咸平是宋真宗第一个年号,景德是第二个年号。

咸平之战没有寇准啥事,当时他应该在凤翔当知州的,但这一战意义重大,所以我们简单讲一下。

在997年赵恒登基后,曾向辽朝表达了愿意和好的意向,但辽朝置之不理,很让年轻的宋真宗不爽。

辽朝为啥不理? 因为萧太后母子正酝酿对宋朝实施再一次打击,已经准备了很久。

999年7月,辽圣宗正式下诏“伐宋”,打的旗号也很有意思,说宋真宗继位不正,应该由他大哥继位,也算是师出有名。

消息很快传入宋境,8月,赵恒检阅二十万禁军,准备反击辽军。

9月底,辽朝正式出兵,兵分两路,避开有宋军重兵把守的城镇,直插向宋境的纵深,使河北边境与朝廷的联系几乎被切断,举朝上下颇为惊恐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11月,为鼓舞士气、振奋百官的抗敌意志,赵恒亲自率军亲征。

皇帝不怂,众将用命,最终逼退了萧太后母子。

虽然没有大决战,虽然首尾不足五十天,但显示了宋真宗不示弱的对抗姿态,也为后面的景德之战刷了宝贵的经验。

为了限制辽朝的骑兵优势,宋真宗采用了挖沟挖渠的方式来隔限敌骑。

在开挖河渠的同时,还大置屯田,积粮备战,亲自选拔精兵强将。

如杨嗣、杨延朗等得到了提拔,安排到重要岗位,杨延朗就是我们熟知的杨六郎,他确实厉害,但真正历史上不足以影响大局。

宋军在河北方向防御契丹进攻,沿边的军州不算,镇、定、高阳关三路是前线主力。

镇就是镇州、定就是定州,与高阳关,本来是三个指挥部,互不统属的。

经历咸平之战后,宋真宗感觉前线指挥不能太分散,应该由一人兼任,才能更好统筹协调。

于是宋真宗任命以前枢密使王显为镇、定、高阳关都部署(总负责),王超为副都部署。

王显是前枢密使,类似现在的国防部长,属于主管军事的文官,是名义上的指挥官,实际指挥战斗的是副手王超,有点常务副指挥长的意思

这是重点,大家要注意王超这个人,贯穿于景德之役始末。

咸平之战没占到什么便宜,辽朝萧太后母子很不甘心。

1004年9月,萧太后母子准备玩一场大的以收复瓦桥关失地为名,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伐宋。

宋辽在边境各地陆续发生战斗 ,作为第一道防线具体负责人的王超不敢怠慢,在第一防线排了八万人的大阵,准备与辽军死磕。

但令王超奇怪的是,辽大军始终没有来,只有小股的骑兵来来回回的骚扰。

等几天后,谈听到的军情令王超大惊,辽军直接绕过了三路防线,直扑北宋首都汴京方向。

原来萧太后母子改变了以前整体推进的策略,玩起了富贵险中求的冒险游戏。

这就跟德军绕过了马奇诺防线一样,辽军不仅仅绕开了镇、定、高阳关三路,还绕开了所有河北能打的重镇。

然后出其不意,辽军包围了瀛州,只扑贝州、魏州,下一步就要饮马黄河了。

东京汴梁唯一的北边门户就是檀州。

现在不仅仅是王超大惊,东京汴梁的宋真宗君臣也是大惊失色——几十年前的后晋石重贵被俘故事又有重演?

前线的军情急报一个接着一个,京城内外人心惶惶。

参知政事王钦若、枢密副使陈尧叟等人更是建议宋真宗南迁避祸。

关键时刻,咱们的主角寇准出场了、、、、、、

(3000字了,未完待续,下一章再写吧,有喜欢的可以加关注并转发,系列文章在主页合集《两宋风华》里面,有喜欢看的可以移步主页看。)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