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 称:柳蒿、芦蒿、菠蒿、蒌蒿、水蒿、减肥草、降压菜
功 效:止血消炎,镇咳化痰
柳叶蒿,又名柳蒿,名字虽平凡无奇,却在众多食客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在东北地区,它犹如餐桌上的明星,备受野菜爱好者的追捧。春日里,柳蒿幼嫩的上部茎叶化身营养丰富的蔬菜,因而被亲切地称为“柳蒿芽”。其实,柳叶蒿是它的学名,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不仅是长白山四十几种野菜中的风流名菜,还被称为“白山松水第一蒿”。
“蒿”,它的写法和“菜”字一样,是上下结构的形声字。“菜”是上“艹”下“采”,其意会是“好吃的草”。而“蒿”字,上部“艹”描绘其形,下部“高”暗示其声,巧妙地传达出“草中高者”的意象。柳蒿无疑是草类中的佼佼者,其身高可达一米二至一米五,在杂草丛中,它犹如鹤立鸡群,分外显眼。这个高个子偏不长在高山,也不长在高处,就是喜欢生长在低海拔或中海拔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的路旁,或者河边,抑或灌木丛及草甸子的边缘。因此,在野外寻找柳蒿时,无需攀高爬低,只需在低矮湿润之地,便能探寻到它们那生机勃勃的家园。
柳蒿属野草类植物。在中国东北、河北、朝鲜和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都有分布。其地下主根显著,根状茎稍显粗壮,侧根众多;紫褐色的茎挺拔而立,布满纵棱,自茎干中部优雅地斜伸出分枝,茎与枝上均点缀着如薄雾般的细密绒毛。叶无柄,不分裂,全缘或边缘具稀疏深或浅锯齿或裂齿,上面暗绿色,柔嫩时有灰白色的短柔毛,渐渐脱落无毛或近无毛,而其叶片背面则显得较为朴素,叶脉外侧则被一层灰白色的绒毛紧紧包裹。基生叶狭卵形或椭圆状卵形,也有宽卵形,很稀少,边缘有少数深裂齿或锯齿,花期时叶片萎谢了;中部叶是长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尖锐,每侧边缘有深或浅裂齿或锯齿,基部楔形,渐狭成柄状,常有小型的假托叶或无假托叶;上部叶椭圆形或披针形,很小巧。

柳叶蒿虽为野草,却也绽放着花朵,唯有那些细心留意之人,方能领略到它花朵的独特魅力。它的花头状花序宛如椭圆或长圆的精致画卷,或短梗挺立,或无梗摇曳,时而倾斜,时而直立,小巧的披针形小苞叶如同繁星点点,分枝自中部向上,紧密排列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而茎的上半部则巧妙地汇聚成狭窄的圆锥花序,美不胜收。总苞片覆瓦状排列,外层的总苞片小卵形,中层总苞片长卵形,背面疏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中肋绿色,边缘宽膜质,褐色或红褐色,背面近无毛;雌花花冠为狭管状,基部略显宽阔,花柱修长,探出花冠之外,先端分叉尖锐;两性花花冠同样管状,檐部优雅外翻,花药呈披针状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锐,呈长三角形,基部缀有短尖头,花柱与花冠等长,先端亦分叉,花后向外弯曲,边缘饰以睫毛。瘦果则呈现出倒卵形或长圆形的优雅姿态。
正如古语所言:“山中生百草,柳蒿是珍宝。”柳蒿芽,即柳叶蒿,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野菜,还是一种具有丰富药用价值的植物。《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柳叶蒿能够健脾胃、养肝胆、消炎去火、清热解毒、破血行瘀、下气通络,并具有降血压的功效。柳蒿在民间被誉为“山野菜之冠”“救命菜”和“可食第一香草”,其嫩茎叶可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适合凉拌、炒菜等多种食用方式。
小时候,常听到邻居的奶奶或者婶婶唱着民谣:“摇车长,摇车高,摇车中的宝宝快睡觉,宝宝睡了觉,妈妈采柳蒿,采回柳蒿热水焯,蘸酱炒肉包饺饺。”那时起,我就记住了河边的一丛丛柳蒿芽。记忆中的童年,柳蒿芽一直出现在春季餐桌。我离开农村,步入城市的喧嚣,生活的忙碌让我渐渐忘却了山林的呼唤,柳蒿芽也随之在我的餐桌上悄然隐退。如今,我死心塌地认可山中的野菜,并视为佳肴时,我发现,也有很多人开始青睐这道野菜,柳蒿芽又被端上了餐桌。然而,随着烹饪技艺的日益精进,柳蒿芽得以幻化为多样风味的美食,其香气扑鼻,令人回味无穷,以至于现今它已晋升为‘高档绿色珍馐’,并成为诸多国际性盛会的指定美味。

在《诗经》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古人采集蒿类植物的歌谣诗句被记录下来,例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艺艺者载,匪载伊蒿。”在中原和江南地区,蒿被称作“萎蒿”,而在东北地区则被称为柳蒿。《诗经》中的蒿类植物不仅作为食材,还用于祭祀和药用。大臣耶律楚材曾吟诗:“匀和豌豆揉葱白,细煎蒌蒿点韭黄。”诗中四种蔬菜之一的蒌蒿,就是柳蒿。行军的第二天,当耶律楚材吃到用鲜柳蒿烹制的面食时,感慨大发:“今日换回十载梦,一盘凉饼翠蒿鲜。”其“翠蒿”还是青翠的柳蒿!
文人墨客对于柳叶蒿情有独钟,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与河豚相媲美,可见蒌蒿的时鲜程度。陆游诗句:“小园五亩剪蓬蒿,便觉人间迹可逃。”这里蓬蒿指的也是柳叶蒿。据传,1682年春光明媚之时,康熙大帝亲率七万铁骑,浩浩荡荡东巡吉林。彼时,吉林将军府精心筹备的御膳中,一道风味独特的柳蒿炒猪肉赫然在列,它不仅是吉林的瑰宝,更是深受康熙大帝喜爱的“满族珍馐”。那时,由内务府督办向祖先供奉的时令蔬菜中,其中就有长白山柳蒿芽。
东北的柳蒿芽为何如此受推崇呢?
长白山人参是长白山的特产,传说有“生死人而肉白骨”的疗养功效。于是,有人把柳蒿称作“人参菜”。因此,长白山流传着一句俗语:“黑土地育珍馐,白雪水滋美味,关东柳蒿味最妙。”也有人说:“猛虎纵横的黑土地,人参吸吮的冰雪水,长白山的野菜又娇又嫩味道美。”其意是富含腐殖土钙质的长白山黑土地上,生长的山野菜,是由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松花江水浇灌滋养长大,而松花江水又是滋润长白山老山参的白雪之水。况且,关东的山野蔬菜,在长达半年的冰封雪覆之下,默默积蓄着力量与养分,直至春日暖阳初照,才羞涩地探出头来,绽放出娇嫩的绿意。这些在严冬中历经磨砺的山野精华,不仅色泽诱人,口感更是鲜美绝伦,其营养价值之高,足以与珍贵的人参相媲美。
柳叶蒿在东北也是众多少数民族最爱的野菜。柳叶蒿在达斡尔语中为“苦木勒”,它也是达斡尔族人民喜食的野草之一。历史记载天灾闹粮荒时,是“苦木勒”拯救了达斡尔这个民族,从此“苦木勒”与达斡尔族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还有难以割舍的情愫。虽然不能说‘苦木勒’遍布之处皆有达斡尔族的足迹,但凡达斡尔族定居之地,定能寻见‘苦木勒’的身影。据历史记载,早在1643年,沙俄侵略者首次出现在黑龙江流域,达斡尔族人民便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与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们不仅保卫了家乡的领土,还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在1651年哈巴罗夫再次入侵时,达斡尔族首领桂古达尔领导的守城战中,661名达斡尔族战士英勇牺牲,展现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最终,在清政府的命令下,达斡尔族南迁至大兴安岭和嫩江流域,继续为国家的边疆安全作出贡献。初至新地,他们历经艰辛,食难果腹,衣难蔽体,唯赖外兴安岭与大兴安岭间生长的柳蒿芽,方得以度过饥荒,熬过那段艰难岁月。达斡尔人靠着它,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才得以生存繁衍。因此,达斡尔族同胞又称柳蒿芽是“救命菜”。柳蒿芽有一股浓香微苦的味道,饱含着多少达斡尔人的苦难与欢乐,达斡尔人对它的感情是真挚的。

达斡尔族的民谚:“无江河则不安达斡尔家,无水之地难寻柳蒿芽。”这都是达斡尔族人历经生死得到的经验。达斡尔族把柳蒿芽当神草一样尊崇。达斡尔族的男人远离家乡打仗或者围猎时,都会带上一口袋柳蒿茶,那是家人晒干的柳蒿芽。病时、思乡、忧愁、烦恼,只需一口袋柳蒿茶,泡饮之下,病痛消散,乡愁顿解。五六月间,达斡尔族不分男女老少都出采集柳蒿芽,用开水焯后晾干,储存冬天食用。采集柳蒿芽的季节,达斡尔族人载歌载舞,这就是“库木勒节”,是因柳叶蒿而形成的柳蒿节。达斡尔族女孩子还会把晒干的柳蒿茶装进自己亲手缝制的荷包中,送给自己心爱的男人,作为定情信物。足可见,柳叶蒿在达斡尔族人心目中占据着神圣的地位。
东北多个民族,不仅仅有汉族人,还有满族人、达斡尔族人、鄂温克人……每个民族都喜欢吃柳叶蒿芽。春日里,各族男女老少齐出动,采集柳蒿芽以备寒冬。据说,满族人喜爱的柳蒿芽吃法包括蘸酱、熬汤以及下火锅。鄂伦春人喜欢用柳蒿炖狍子肉或者鹿肉,他们还喜欢用柳蒿炖鲇鱼,柳蒿芽包饺子也是鄂伦春人的美食。赫哲族居住在乌苏里江畔,他们也喜欢采集柳蒿芽晾晒后加以储存,他们喜欢用柳蒿炖鲜鱼。
每年春日,我必赴山野采撷柳蒿芽,或购回柳叶蒿,焯水速冻以待。行笔至此,似乎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飘来,味蕾启动,我迫不及待地起身,从偌大的冰柜中取出一包柳叶蒿放在冷水中,稍后,我将用它做沙拉,还想用它包饺子。
一包速冻柳蒿芽,却能让我的心如草原般郁郁葱葱,松软自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 | 陈凤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2020年获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区60周年长白山生态文明建设优秀志愿者”称号。
初审 | 陈嘉琦、李书豪
复审 | 魏星华
终审 | 韩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