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曼德勒讯】2025年3月28日,缅甸中部7.9级地震震碎了这个国家最后的体面——军政府在震后第四天仍未开放国际救援通道,而缅北军阀以"防疫"为名封锁道路,导致1500吨捐赠物资滞留边境。这场灾难揭开了缅甸70年沉沦的疮疤:这个曾在1930年代人均GDP超700美元、工业产值比肩印度的"亚洲粮仓",如今人均GDP不足700美元,沦为东南亚最贫困国家。

缅甸的衰落始于独立后的错误选择,但辉煌的殖民遗产不容忽视。英国殖民时期,缅甸凭借伊洛瓦底江流域的肥沃土地,成为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国,1930年代稻米出口占全球40%,仰光港吞吐量超越新加坡。
殖民者引入的铁路网(1940年达4,371公里)和电力系统(1938年发电量占东南亚40%),使仰光成为"东方巴黎",其电车系统甚至早于东京。
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建立在资源掠夺之上。英国将缅甸纳入全球产业链,1938年石油产量占东南亚90%,翡翠出口占全球市场70%,但资源收益的85%流入殖民者腰包。尽管如此,缅甸的人均GDP在1938年仍达776美元,是同期中国的38倍,甚至超过日本(672美元)。

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后,缅甸经济急转直下。其推行的"缅甸式社会主义"政策堪称经济自杀:
锁国三十年
1963年将2,000家外资企业收归国有,导致80%的工厂停工,华侨资产被清零,10万华人被迫流亡。1964年颁布《贸易国有化法》禁止私营外贸,1987年外汇储备仅剩300万美元,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
内战吞噬国力
2023年军费开支占GDP的3.8%,但实际投入战场的资金超国库预算的60%,导致医疗、教育支出不足5%。60余年内战造成200万人流离失所,克钦邦翡翠矿区成为军阀私人领地。
资源诅咒困局
缅甸翡翠储量占全球95%,2024年出口额达37亿美元,但70%的收益流入军阀和腐败官员口袋。1500吨翡翠的开采量,仅能兑换军阀价值3000万美元的武器装备。若开邦天然气田年出口额超20亿美元,但当地居民仍用不上电,2024年缅甸人均用电量仅为泰国的1/12。

与澳大利亚、挪威等资源富国相比,缅甸的"资源诅咒"尤为突出。澳大利亚通过主权财富基金将矿产收益转化为全民福利,挪威的石油基金规模达1.4万亿美元;而缅甸的资源收入被用于购买武器,2024年军费中62%用于采购俄制米格-29战机。
这种对比在基础设施上尤为明显:澳大利亚每平方公里拥有1.2公里铁路,缅甸仅0.08公里;挪威人均公路里程达3.2公里,缅甸不足0.5公里。即使在地震重灾区马圭省,唯一通往外界的公路仍是殖民时期修建的"死亡公路",雨季时塌方率高达40%。

"缅甸的悲剧在于将资源红利异化为暴力资本。"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吴登盛指出,"当挪威用石油收入建立养老基金时,缅甸却用翡翠收益购买武器。"他建议国际社会建立"资源透明账户",将缅甸资源出口收入直接用于民生建设。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显示,若缅甸将资源收益的30%用于教育和医疗,其人类发展指数可在10年内提升25%。但在当前政治格局下,这一愿景仍遥不可及。当1500吨翡翠只能换来军阀的枪炮,缅甸的资源困局已演变为文明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