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关税战未停,美再挥大棒,却被一招锁喉,美媒:难以追赶上了!
特朗普说要对中国海运船舶征收单次最高 150 万美元“服务费”,这事儿还没成真,美国本土的出口商就已经惨得不行,都“无船可用”了。
路透社有报道说,美国煤炭商 Xcoal 因为船东不接订单,1300 亿美元的货物有滞留的危险;西弗吉尼亚州的煤矿没办法,只能裁员,没卖出去的库存堆得跟山似的。农业市场就更惨了——玉米、大豆出口商因为运输成本一下子涨了 35%,没了竞争力,美国农场局联合会直说:“报复性的关税再加上航运费的冲击,农民根本扛不住。”
可笑的是,这场麻烦恰恰是特朗普“重振造船业”的想法引起的。为了硬要扶持本土造船业,美国要求出口的货物必须由美籍船只来运,结果被现实打得脸疼:2023 年美籍商船的吨位在全球才占 0.1%,可中国同期造船的份额一下子就冲到了全球的 55%,新船交付的速度是美国的 232 倍。荷兰的航运专家说得特别直白:“美国想用关税挡住中国造船业,就跟想用扫帚拦住海啸一样。”美媒也表示:难以追赶上了!

01造船帝国落幕
在美国那锈得不行的龙门吊下面,特朗普说“每年下水一艘航母”,这话显得太荒唐了。在上世纪 40 年代的时候,美国造船业那可是厉害得很,平均每年能造出 1500 艘舰艇。可现在,美国造船业正掉进“越砸钱越不行”的怪圈里。
造价 130 亿美元的最新航母,刚服役就因为电磁弹射器出故障成了摆设,修它的费用比造一艘新船还贵;抄袭欧洲设计的护卫舰,改图纸拖拖拉拉弄了三年,最后造出来的船比原版重了 10%,连龙骨都有结构上的毛病;更离谱的是,核潜艇修个船都得排队等九年,等修好了恐怕都直接变成老古董了。
看看现在,美国那四大船厂(像通用动力、巴斯钢铁这些)因为高度依靠军品订单还能勉强撑着,民船市场那是彻底丢了,年轻人宁可去快餐店打工,也不愿意进船厂。就连潜艇主轴这种关键的零件,全美国就剩下一家 1940 年代的老厂能生产,故障率居然高达 37%。美参议院委员会主席发愁地说:“这不是钱不够的问题,是造船的基础全都坏得没法要了。”

对于此,特朗普先生认为关税是无所不能的。他觉得任何美国处于失落状态的产业,只要对竞争者施加高额的关税,就能够重新夺回领导地位。
02 东升西降,全方位开花
在美国持续在“关税 - 断链 - 通胀”的循环中艰难挣扎之际,中国智造早已着手开启全产业链优势的重构规则。现今,中国新建造的远洋商船超过 1700 艘,包揽了全球超过 50%的订单。江南造船更是成功突破浮船坞甲醇舱强度试验技术,将特涂周期压缩了 4 个月,奠定了绿色航运的领导地位。这种“基建 - 制造 - 创新”三位一体的能力,使得美国智库坦言:“对中国造船业进行封锁,等同于迫使世界放弃海运。”

更令美国感到震惊和担忧的是,远洋巨轮仅仅只是冰山的一角,中国正在各个领域实现反超。生物科技被美国视作拥有百年历史的技术壁垒,然而在美国的货物依旧堆积在码头之时,中国的货轮正装载着国产科技产品驶向海外,成为了新质生产力。
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建成了全球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达成了 4600 公里星地一体传输,其加密技术使得老美的网络攻防演习屡次遭遇阻碍;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是一马当先,比亚迪单月出口量突破 3.6 万辆,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飙升至 37%,特斯拉柏林工厂甚至反过来引进中国的一体化压铸技术。中国用实际行动宣告:真正的遥遥领先,从来都不需要设置高墙铁幕。关税战未停,美再挥大棒,也算是被一招锁喉了!

03 咬牙硬撑,拒不低头?
如今,美国能源公司为了避开本土的航运禁令,把得州的液化天然气绕道中国港口换船之后再转运至欧洲,物流成本暴增三倍,但也只能咬着牙苦苦支撑。
华盛顿却不断加大施压的力度,要求欧洲盟友将美国 LNG 的进口量提高到俄乌冲突前的三倍,甚至还威胁对采购量不足的国家加征关税,试图通过政治锁链强行进行捆绑。最终,为此付出代价的只能是美国的消费者和欧洲的盟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