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产品加征的“叠加关税”(20%基础关税+34%对等关税+50%特别关税)正将苹果推向两难境地。
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在中国生产着85%的智能手机和85%的可穿戴设备,如今却因104%的关税税率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以iPhone为例,每台设备需承担104%的叠加关税。这意味着,一台成本价600美元的iPhone,仅关税成本就增加624美元,总成本飙升至1224美元。而苹果2025财年的毛利率为42%,净利率仅为24%,显然无法消化如此高的成本。
即便苹果选择涨价转嫁关税,市场也难买单。以起售价799美元的iPhone 16为例,若涨价覆盖关税,售价需突破1600美元,这将直接劝退90%的消费者,当前关税水平已超出企业承受极限。

当然,为何这么高的税?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高关税倒逼制造业回流美国。但他却忽视了电子产业链的复杂性。一部iPhone涉及800多个精密组件,其中378个需在中国完成深度加工。例如:
郑州富士康园区50公里内聚集着47类核心部件供应商苏州的立讯精密提供全球70%的AirPods马达深圳的比亚迪电子生产半数iPad金属外壳若将这条供应链迁至美国,需重建配套的模具厂、注塑车间、检测实验室,仅基础设施投入就需470亿美元。更棘手的是人才缺口——美国电子装配工人平均时薪24美元,是中国的4倍,且缺乏熟练技工。正如供应链专家所言:“这不是搬几台机器的问题,而是重构一个产业生态。”

中国供应链的竞争力远不止成本优势。东莞的精密模具车间,工人能实现0.002毫米的加工精度;昆山的电路板工厂,工程师调试着每秒扫描200个焊点的检测设备。这种积累二十年的制造能力,形成了难以复制的“产业肌肉记忆”。
苹果曾尝试在印度生产iPhone,但五年后其印度工厂良品率仍不足70%,且物流成本比中国高出23%。反观郑州富士康的“三小时产业圈”——紧急订单两小时内响应、样品24小时交付——这种效率全球独一无二。

面对关税重压,苹果的应对空间极为有限:
成本压缩接近极限:iPhone的物料成本占比已从2015年的32%升至2025年的58%,供应链再无让利空间。技术替代难以实现:试图用越南、墨西哥替代中国产能,但两地电子产业配套度不足中国的30%。
波士顿咨询的报告指出,中国消费电子制造业仍领先全球10年以上。即便美国投入万亿补贴,也需至少15年才能重建同等规模的产业链。正如分析师所言:“关税可以加,但产业规律不可违。”
这场关税博弈的本质,是政治决策与产业现实的碰撞。当“美国制造”的口号遭遇中国供应链的铜墙铁壁,最终承受代价的,或许是那些离不开中国制造的全球企业。对于苹果而言,这个最难时刻,或许只是漫长寒冬的开始。
两头通吃,听说在印度抗大产能销往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