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赐的声音》第六季第一期成功上映,但是很遗憾这一期的表现非常平庸,全场没有任何爆点。还是秉承着用音乐专业性作为噱头,以网红歌曲翻唱的下沉市场为主。整体上音乐的综合质量偏低。缺乏了胡彦斌,却又没有王力宏的出场。
整体的编曲较为简单,没有内容增量 。其中唯一一首有一定难度的曲目《跳楼机》张靓颖的演唱会却呈现了非常多的纰漏和细节失误。谭维维的表现更好,编曲上花了心思,但是民乐和美声唱法拖了后腿。最终反而是姚晓棠的音色依旧具有极高的市场美感。让人眼前一亮。具体观感如下:
1:张靓颖《跳楼机》用力过猛,咬字过硬、音色压喉极为严重,整体唱功开始呈现上个市场版本的审美思维。这一次最可惜的是张靓颖,本来《天赐的声音》就是要主打一个用职业歌手的顶级能力去将网络歌曲丰富化的路子,但是张靓颖的表现却没有让这首歌具有一个碾压级别的惊喜感,反而有点不如原创的错愕感,令人略有失望。张靓颖的此次演唱问题有三点:

第一点:咬字太硬造成人声顿挫感较大,情绪不统一,过于表演化,缺乏真实感。《跳楼机》的律动鼓点是非常分明的,从第二段开始就偏向于R&B和灵魂乐这样的强律动曲目。同时语速又比较快。这就导致《跳楼机》这首歌应该在鼓点出来之后,整体演唱风格应该不是抒情,而是走向:R&B和灵魂乐的克制唱法,以音色内容为主。也就是咬字弱化,人声连奏美感以律动的统一性为主。
恰恰张靓颖的咬字过硬,她过于集中在咬字的清晰度上,反而造成了这首歌的律动崩盘。她一开口人声和伴奏就隔了一层,律动鼓点完全和她的人声在打架。鼓点作用被她的硬咬字人声抢占了听觉空间。咬字又太硬,顿挫感太大,没有鼓点律动的可控性,这就导致了听感上律动完全消失。反而是王以太的人声和伴奏之间有化学反应,更好听。
第二点:压喉过多舌根音音色爆炸,毫无轻盈感,反而是有一种大妈音色。张靓颖当下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她的音色,在当下的市场已经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了。张靓颖的音色逻辑是:压喉为主,强调压喉的真声厚度,以及极高喉位的海豚音。这种喉位的剧烈波动,让她的音色缺乏一个上挂集中感的混声压缩听感。而走向了压喉的舌根音和胸声过载。

舌根音和胸声过载的问题,近些年张靓颖非常普遍,从《我是歌手》开始,乃至于华为主题曲的翻唱,都有这个问题。明明唱得很好,但是就是难以曲目具有较高的生命力和传播度。原因就在于:音色维度上,张靓颖极度缺乏一个张力对比和统一性的表现。我们以R&B的单依纯为例,她的音色具有强混、弱混、平衡混、声带边缘化多个音色空间,但每一个音色都牢牢把握住芯体压缩。所以统一性非常好。
音色统一性是一首曲目是否能够成为经典的关键,也是声乐内容主要的市场增量和审美拓展的方向。张靓颖的音色逻辑,走向了极端化:高频的海豚音成为噱头,但是在中低音区的真声上,张靓颖的问题一直存在:真声压喉严重。这种大压喉的苦情哭腔,在2025年已经过时了。慢慢的压喉成为了她的习惯,那么张靓颖的唱功永远处于一个表演大于艺术张力的领域。就有一种:张靓颖认为自己的唱功是一个表演很强很好的炫技技巧,而不是一个为音乐服务为目的的标准。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张靓颖走了国际化。她的压喉唱法,本质上是迎合欧美市场的大嗓逻辑,这样的压喉在英文之中的的确确可以完成较大的声压和气势。但是英文和中文不一样,中文的咬字一定是轻盈感为主,否则就会没有连奏和共鸣气息感。这一点上,张靓颖大概率是以保持欧美逻辑为主,造成了中文市场唱功竞争力的下滑。

王以太反而唱的更好,没有出戏感
第三点:用力过猛。《跳楼机》这首歌本身的受众就是偏向于偶像、下沉市场、青少年为主,这类受众对于歌曲的理解偏向于许嵩、汪苏泷等人的轻盈感定位。整个的情绪应该是克制的,专业度的增量应该偏向于R&B和灵魂乐,而不是一种大歌的抒情。张靓颖对于《跳楼机》的定位就很有问题——以一种激烈的对抗、呐喊、掏心掏肺的对峙感为主。这一瞬间就破坏了原曲的定义。
在编曲上,张靓颖的情绪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整体的编曲思维也是克制的。甚至编曲拖了后退,本该给重拍鼓点的部分不给,导致张靓颖人声踏空。最终呈现张靓颖的表现,有一个用力过猛的明确听感。这意味着张靓颖并没有去干涉自己的舞台编曲。
总体来说,张靓颖当下的唱功和市场的风向之间存在极大的审美差异。张靓颖还是在2005年高音海豚音那一套为主,将声乐的表演性放在首位。并没有像张杰一样,慢慢增加当下主流的审美进步,增加编曲、配器、音乐制作的音乐艺术高标准。整体上,如果张靓颖对于编曲的改编放在心上,整体效果也会更好。
反而是新时代的姚晓棠这种强调一点音色芯体密度,反而比她更符合当下的市场。其实张靓颖和姚晓棠是同一个市场领域,20年的张靓颖就和当下的姚晓棠一样,音色优势极大,但是时过境迁。张靓颖唱功有一些时代的痕迹了。
2:谭维维、黄子弘凡——民乐和美声的摇滚流行化。编曲质量不错,但是听感货不对板
与张靓颖不同的另外一位顶级歌手谭维维,则是给了比较好的答案。整体的歌曲风格从网络风,做了一个非常丰富的摇滚编曲,这表面谭维维是在认真思考,去落地将网络曲风的神曲丰富化,在配器、情绪、铺垫等各个领域给与专业的内容增量。这是很好的表现。但是在人声演绎上,出现了问题:
谭维维的唱法是民乐流行化,咬字硬、芯体密度高、咽音比例大。这种逻辑恰恰和张靓颖相反,高喉位芯体集中,声带闭合拉满倒是咬字力度大。这是民乐逻辑,色彩强烈,芯体极亮。黄子弘凡的唱法是美声通俗化、咬字弱、重共鸣和声场厚度,缺乏芯体,整体的情绪以共鸣为主。在听感上,声压很大,但是情绪就非常弱。民乐是一个色彩极强的唱法, 美声是一个主张共鸣为王的厚嗓逻辑。谭维维和黄子弘凡的融合都不是场自己的领域,反而走向了网络曲风的摇滚化。整个演绎就突出四个:不干本行的事,只做跨界。所以整体上谭维维和黄子弘凡的演绎只能说很用心的,但是不好听。完全货不对板。
3:姚晓棠——唯一一个市场匹配,勉强可听。音色优势极大。
姚晓棠
最后,就是姚晓棠的表现是非常稳定的。姚晓棠这个歌手和单依纯是一个公司的,但是策略完全不同。姚晓棠就是那种主打市场翻唱的定位歌手。她的音色是比较出色的,同时又具有类似于单依纯的延奏共鸣美感。这一点其实是非常大的优势:谭维维也好、张靓颖也罢,这些20年的歌手和当下的新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延奏共鸣气息。
姚晓棠的延奏是非常出色的,人声可以向流水一样绵延不绝,情绪不会中断,而且是不断的推高。并且没有张靓颖的压喉局促感。这种延奏共鸣驱动的声带闭合逻辑,是姚晓棠、单依纯、黄霄云等新生代歌手的最大优势。
综上,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老牌天后张靓颖、谭维维最终的综艺表现,不如一个唱功并不出色音色优势极大的姚晓棠。姚晓棠的翻唱Live在各大音乐平台的播放量碾压其他老牌歌手,这就是市场的定位。希望未来,张靓颖和谭维维有更好的作品,期待第二期王力宏的表现。
去掉伴奏,拿走话筒清唱一首,都露馅了
的
感觉那个姚xx不昨的,狂吹狂捧还要踩其他实力派歌手,居心叵测[笑着哭]
喜欢张靓颖版本的跳楼机
姚晓棠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