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农村娶个老婆要跨越多少关口?(一)

草根爱练剑 2025-04-11 15:53:09

原创 杨柳岸边悟道 杨柳岸边悟道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中国传统文化约定俗成的制度。如果男不婚女不嫁导致阴阳失调,那这个社会就要出大问题了!

娶进来,嫁出去,如此一进一出,将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关联起来,势必会产生很多边际效应。诸如聘礼与嫁妆多少,高门与小户如何相处等。

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男女双方家庭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比较相近的话,婚姻一般比较幸福长久。如果有郎才女貌的加持,还会有相得益彰的佳话流传。

一般而言,男方如果不是自身素质特别出色,很难迎娶家庭条件相当的老婆;如果,男方家庭条件特别好,哪怕身体有点缺陷,都可以娶一个面容姣好的妻子。

农村男青年要想讨老婆,如果自己家条件超过女方家一大截,那双方便能很快达成一致。如果,条件差了,那就需要用彩礼弥补,男方父母会由此而背上沉重的负担。

很简单,女方家庭花钱费米养大了女孩,现在要嫁出去为别人生儿育女,勤俭持家,谁心里也不愿意啊!

所以,在我们潜意识当中会有“求亲”的自觉,男方自觉低一等,尊女方为“上亲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既然贵为“上亲家”,那就要摆出“上位者”的架势。当男方家长掂量了自己轻重之后,委托一个跟对方说得上话的重量级人物做介绍人,前去表达求亲之意。

女方面对这位平时异常尊重的介绍人,虽不敢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但是为了谋取利益也会绵里藏针地进行交锋。毕竟,过了这村没这店!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乡村,由于包产到户激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民的手脚,农村经济出现了短暂的辉煌。

同时,各家各户因为传统产业、地理位置、家底子、心眼子等先天因素不同,真实家境自然也会有比较大的区别。

哪怕介绍人口吐莲花,将男方夸的水能点着灯,女方家长也不会轻易表态,而是打个哈哈,请介绍人喝几杯酒,席间夸一夸自己家女儿心灵手巧、听话懂事、作风正派等品质。

同时,当然会频频感谢介绍人的美意,待自己和女儿舅舅、姑姑等亲戚商量一下再说。反正,这些被搬出来的亲戚,路途大都比较遥远。别说一时半会,也许三五天、十天半月也可能没有下文,这是在为同意与否打埋伏。

介绍人走了之后,女方家首先是举行家庭会议,先对男孩、男方做一个基本判断。如果知根知底,那么很快就可以做出结论。

如果两眼一抹黑,为保险起见,那就要出去“访一访”。女方家长会发动所有关系探听男孩的长相、身高、学历、是否有赌博好吃懒做的恶习等情况。

基本满意后,还要探听男方家里上三代情况。如果有亲戚有钱有势,可以加分;如果父母兄弟关系不和谐,姑姑姨妈行为不检点,有可能断然否决这门亲事。农村人是个熟人社会,很重视口碑与生存环境。

综合各种信息后,如果最终决定同意这门婚事,女孩爸爸就会找个合适的机会“偶遇”介绍人,说前两天正好亲戚来家里做客,商量过了,可以谈一谈。至此,谈婚论嫁才正式启动。

如果双方大方向谈好了,就要举行“小看、中看、大看”的仪式。“小看”是指男女双方在介绍人和两边重要亲属的陪同下,小范围初次见面。

一般而言,有了前面那些铺垫,相互之间已经基本了解,内心深处基本认同此事,所以,大部分不会出乱子。

“小看”之后,男孩女孩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交往了。每逢农忙季节,男孩要尽快完成自己家的农事,赶到女孩家帮忙,以示诚意。

有眼力见的男孩去的时候都不会空手,会买一点荤菜,帮女孩家改善一下伙食。你可别小看这几斤肉,那是可以收买大舅子小姨妹的哦!

如果相处融洽,农闲的时候,男孩会约着女孩到县城逛街,看场电影吃顿饭,买件衣服添双鞋。男女双方借此机会彼此观察,观察对方的见识、脾气、性格……

明知道在后面的“彩礼、酒席、回门”等重大关口,女孩没什么话语权,男孩也会尽量讨女孩欢心,毕竟这是自己将来的媳妇。

从“小看”到“大看”,算计深的要经历好几年,在那个观念保守的年代,让你看得见,吃不着,目的就是让男方三时三节送节礼年礼,农忙双抢出大力流大汗,尽量挽回一点损失。

这只是一些基本操作,实质性付出还没有开始。男孩要顺利结婚,还有哪些关口呢?明天再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