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红军在芦山的文艺工作略谈

洞斌2000 2023-01-14 22:51:04

例如《三字经》这样的顺口溜,是很上口的,是为战士所喜爱的。我们就编了一本《消灭刘湘三字经》,一本《革命三字经》,这两本都是我起草的,由善于书法的朱光同志写在枣木板上,由木刻工人刻成印刷板,翻印成书。

现在军事博物馆还保留着这两本《三字经》。

廖承志同志是四方面军的画家,许多宣传或都出自他的笔下,他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地主豪绅、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面目,生动地展示了阶级压迫的现实,让工农大众一目了然,起了直接的宣传作用。

四方面军拥有一支石刻队伍和一支木刻队伍,各军各师的石刻活动都很活跃,部队所到之处,都留下许多石刻标语。

在山岭石崖上,牌坊石门上,以及石桥栏板上,都刻下振奋人心的对联口号。象"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创造新乾坤”,到现在仍然历历在目。

石刻标语可以说是四方面军宣传工作上所独有的一大特色,显示了这支队伍的力量和气魄。

当时刻下的字有的达两丈多高,一个笔划可卧一人,十几里路之外都可望见,只要军队到达新开辟的地区,便可看见一座座塔楼一样的木架子,老远就可听见了丁当当的斧凿声音,晚上也灯笼火把彻夜不熄,接着就出现了一处处石刻标语。

现在四川好多地方还保留着许多红军的标语碑林。可以说这是轰响不止的历史乐章了。

行军路上的宣传鼓动棚,为一方面军所首创。后传给了四方面军。在艰苦的行军路上,尤其在长征途中,我们剧团在最紧要的地方设下鼓动棚,部队经过,大家又喊口号又唱歌,激励同志们前进。

记得在过党岭山的时候,大雪纷飞,空气稀薄,队伍穿着单衣、顶着严寒滚滚而过,我们在山上设了鼓动棚,又唱歌,又城口号,我和李伯钊同志还即兴合写了一首《雪山行》的朗诵诗,在风暴中向部队朗诵,给大家很大鼓舞。

会宁战役以后,四方面军一郎分部队改为西路军,向河西走廊迁回前进、我们涉过了沙漠,跨过了黄河,进入了茫茫戈壁。我们尝到了沙漠跋涉的艰苦以及穿越戈壁的寒冷和战斗的频繁与

0 阅读:0

洞斌2000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