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扬言要轰炸伊朗,伊朗不再忍耐,主动放出硬话打破僵局。近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高层多次公开强调伊朗具备远程打击能力,已锁定中东地区十余个美军基地及数万美国驻军,说一夜就能改变战场,一次性消灭5万美军。

据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评估,伊朗拥有超过3000枚弹道导弹及上千枚巡航导弹,其"导弹城"和地下基地网络可支持大规模齐射。伊朗革命卫队航空航天部队司令阿米尔·阿里·哈吉扎德明确表示,包括"卡西姆""力量-H"在内的多型导弹已具备覆盖中东全境的能力,甚至可远及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亚美军基地。
那么伊朗有没有这个能力呢?2020年伊朗对伊拉克阿萨德美军基地发起导弹打击,以及也门胡塞武装对阿联酋阿布扎比目标的远程袭击,都表明伊朗及其盟友已形成"导弹-无人机"协同作战模式。

美军在中东的反导体系存在明显短板,仅部署14套"爱国者"系统,理论拦截上限不足500枚导弹,而伊朗的导弹库存足以发动多波次饱和攻击。
另外一点,中东美军基地多为固定设施,设计初衷是应对低强度反恐作战,而非大国对抗中的导弹密集打击。尽管美军近年来加速部署"铁穹"和"萨德"系统,但防空导弹的生产速度(雷神公司年产量仅500-600枚)远跟不上消耗需求,乌克兰战场已分流半数库存。
现代导弹战已从"精度竞赛"转向"数量压制"。伊朗无需追求米级命中精度,仅需通过高密度发射即可瘫痪基地运行。例如,2024年1月胡塞武装对红海商船的袭击中,美军"宙斯盾"舰在连续拦截后出现弹药告急,暴露出持续防御的局限性。若伊朗发动"2000目标齐射"的战役设想,美军现有防空体系恐难招架。
导弹战的另一核心要素是制导能力。伊朗此前依赖美国GPS系统,但其与俄罗斯"格洛纳斯"及中国"北斗"系统的合作正在深化。2023年12月,伊朗成功发射"苏雷亚"卫星,标志着其太空侦察能力取得突破。若完全切换至非西方导航体系,美军将丧失对伊朗导弹发射的预警优势,区域威慑天平可能进一步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积累的电子战经验或为伊朗提供支持。例如,俄军"柳托夫"系统对"海马斯"火箭弹的干扰效果表明,导航信号对抗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关键领域。伊朗若整合此类技术,其导弹突防成功率将显著提升。
伊朗国内关于"先发制人"的讨论日益激烈。强硬派认为,坐等美以打击不如主动展示威慑力,通过有限导弹打击迫使美军收缩部署。
然而,高风险博弈亦可能引发失控。美军近期向中东增派B-1B轰炸机及"艾森豪威尔"号航母,表明其不会轻易退让。一旦爆发大规模导弹战,全球能源供应(霍尔木兹海峡每日通过1700万桶原油)和经济稳定将受严重冲击。
伊朗的导弹武库确实赋予其"一夜改变战场"的能力,但现代战争胜负绝非仅由武器数量决定。政治意志、国际舆论、盟友协调等因素同样关键。在美伊均不愿全面开战的底线思维下,未来冲突更可能以"极限施压-局部摩擦-谈判妥协"的螺旋模式展开。对于伊朗而言,真正的挑战或许不在于"能否打击5万美军",而在于如何将军事筹码转化为政治收益,在避免自我孤立的同时重塑地区秩序。
全世界人民灭了美国恐怖侵略者去,为死去的人报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