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留在日本的亲弟弟,助兄长成就千秋功业,子孙经常来华祭祖

缘史记 2025-04-11 15:10:10

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并收复台湾,这一伟绩广为后世传颂。郭沫若曾赞誉他“开辟荒野,成就千秋伟业;驱逐荷兰侵略者,堪称一代英雄”,这一评价极为贴切。然而,许多人并不了解,郑成功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一个人的鼎力支持,那就是他的亲弟弟田川七左卫门,他长期定居日本,为郑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郑芝龙,田川七左卫门的父亲,出生在福建南安县的一个普通官员家庭。由于家境贫困,他年少时就前往澳门投靠从事国际贸易的舅舅黄程。在那里,他与葡萄牙人频繁接触,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商业技巧,还接受了天主教信仰。几年后,黄程发现郑芝龙能力出众,便将他引荐给在日本颇具影响力的华侨领袖、商人兼海盗李旦,使其加入了李旦的团队。

李旦尽管商业成就斐然,却膝下无子。他看重郑芝龙的才华与远见,将其收为养子,并将大部分财产和船队转交给他。凭借这些资源,郑芝龙迅速崛起,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和海盗团体的新领袖。接手李旦的事业后,郑芝龙在日本的影响力迅速扩大,不仅各地大名争相讨好,连幕府将军也对他格外器重。

平户藩作为日本对外贸易的核心区域,吸引了郑芝龙在此长期居住,以便拓展商业活动。为争取郑芝龙的支持,松浦氏不仅为他提供土地和住所,还将家臣田川昱皇的养女田川松许配给他,这件事发生在1623年。郑芝龙与田川松感情深厚,婚后四年内育有两个儿子,分别是1624年出生的郑成功和1626年出生的田川七左卫门。

随着事业版图的扩展,郑芝龙将重心转移至台湾。他联合荷兰势力,很快在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及东南亚海域建立起了庞大的海上贸易网络,同时掌控着海盗活动。到了1628年底,他接受了明朝政府的招抚。归顺朝廷后,郑芝龙打算接回在日本的家眷,但德川幕府只允许其子郑成功返回中国大陆,其余家人未能成行。

德川幕府阻止田川松带孩子离开日本,主要是想把他们当作筹码,以便与郑芝龙谈判,维持他的经济支持。因此,田川松和她的次子在日本滞留了十多年,始终盼望着能返回中国。为了向幕府展示合作态度,郑芝龙决定让次子随母姓,归入田川家族,而没有继承自己的姓氏。

郑芝龙投靠明朝后,凭借官方背景迅速崛起,不仅官职步步高升,还利用身份优势大力发展海上势力,最终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船只超过3000艘,兵力多达20万。南明政权成立后,弘光帝为争取郑芝龙的支持,任命他为福建总兵,封为南安伯,让他全面负责福建地区的防御和对抗清军的任务。

弘光帝死后,郑芝龙推举唐王朱聿键继位,即隆武帝。凭借这一功绩,他被封为南安侯,掌握了南明的军事大权,权势达到顶峰。成为南明核心人物后,郑芝龙再次向德川幕府提出申请,希望接回自己的妻子和次子。这次幕府的态度有所缓和,同意让田川松返回中国,但仍拒绝放行田川七左卫门。

在母子分别之际,田川松紧紧抱着儿子痛哭流涕,哽咽着嘱咐他:“唉,我终究要离开你了!我心疼你的父亲和兄长,也心疼你。每年我会通过商船寄钱给你。唉,我终究要离开你了!不过,你千万别忘了你的父亲和兄长,也别忘了你母亲要去的中国”(据清朝学者郑亦邹的《郑成功传》记载)。就这样,田川松与田川七左卫门含泪告别,这一幕发生在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秋天,当时田川七左卫门年仅19岁。

田川七左卫门因无法返回祖国与家人团聚,便留在日本担任郑氏集团的代理人,协助父亲管理海上贸易业务。郑芝龙归顺清朝后,郑成功与父亲分道扬镳,接管了家族庞大的产业。与此同时,田川七左卫门凭借出色的经营才能,为兄长积累了丰厚财富,并持续将这些资金输送给郑成功,支持他进行反清复明的事业。

郑芝龙投降清朝后,由于对清廷已无用处,最终被处死,留在老家的家人也惨遭清军屠杀。田川松被俘后,不甘受辱,选择剖腹自杀,时间在隆武二年(1646年)。当母亲遇难的消息传到日本,田川七左卫门悲痛欲绝,向幕府提出请求,希望“前往明朝效力,消灭清朝以报家仇”,但这一请求被断然拒绝。

面对幕府的限制,田川七左卫门束手无策。与此同时,郑成功为了对抗清朝,也建议弟弟留在日本,协助筹集军费。田川七左卫门听从了兄长的建议,继续在日本从事海外贸易,源源不断地为郑成功提供人力和物资支持。郑成功能够成功收复并治理台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田川七左卫门的鼎力相助。

1662年,郑成功在夺回台湾后的第二年突然去世,田川七左卫门得知消息后深感哀痛。过了31年,田川七左卫门在日本去世,享年70岁。他去世后,他的后代继续从事海外贸易,并从其子郑道周起,重新使用郑姓,直到第十一代后人才改为“福住”姓。如今,田川七左卫门的后裔仍常来中国大陆祭拜祖先,体现了对家族根源的深切怀念和尊重。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