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美军是否会军事介入台海”的争论再度升温,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模糊表态、美军在亚太的兵力调整,以及台湾高科技产业的转移,似乎都为这一议题增添了复杂注解。然而,表象之下,美国对台战略的底层逻辑始终未变——既要维持对华遏制,又需避免直接卷入战争泥潭。
特朗普对台湾问题的回答堪称“经典话术”。从2020年“让所有人意外”的回避,到2023年“不预先承诺行动”的游移,其核心逻辑始终是避免明确表态。这种“战略模糊”看似矛盾,实则暗含多重考量:一方面,美国不愿放弃“以台制华”的战略筹码;另一方面,直面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美国已无法承受在台海与中国正面对抗的风险。
对比现任总统拜登四次公开承诺“协防台湾”、推动对台军售等激进举措,特朗普的克制显得尤为突出。这种差异并非个人风格使然,而是基于对美国军事劣势的清醒认知。
美国智库多次兵推显示,若台海冲突爆发,美军在东亚的军事基地将首当其冲遭受打击,而解放军区域拒止能力的提升已大幅压缩美军的介入空间。特朗普的模糊,实则是为美国保留战略回旋余地。
近年来,美军加速调整亚太部署,冲绳基地兵力削减、关岛与澳大利亚基地扩容等动作,被外界解读为“为台海冲突做准备”。然而,更深层的信号在于,这种调整恰恰暴露了美军对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忌惮。冲绳基地距离台海仅约600公里,处于解放军中短程导弹的覆盖范围。
与此同时,美国智库频繁发出警告,直言“台海战争是美国的不可承受之重”。《外交事务》杂志近期刊文指出,美国不应为台湾押注一场“无法取胜的战争”,而应提前布局“后统一时代”的亚太格局。此类声音反映出美国战略界的共识:与中国在台海硬碰硬,不仅军事胜算渺茫,更可能动摇其全球霸权根基。
台湾自诩“硅盾”护体,认为其半导体产业是抵御大陆武统的“护身符”。然而,美国正以“产业链安全”为名,系统性掏空台湾高科技产业。
台积电被迫赴美投资千亿美元,技术人员被“绿卡诱惑”批量抽离,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将台湾的核心价值转移到美国手中。一旦完成转移,台湾对美国的战略意义将大幅下降,“弃台论”或将获得更多现实支撑。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曾直言“台湾芯片停产将重创美国经济”,但这番表态更像是为产业转移造势。事实上,美国的目标是掌控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而非保护台湾。当台积电变成“美积电”,台湾的“硅盾”也将随之瓦解。
这一观点忽略了一个关键变量:中国的军事实力已非二十年前可比。解放军火箭军的“东风快递”、海军航母编队的远洋战力,以及歼-20、055万吨大驱等装备的井喷式发展,正在重塑西太平洋的力量平衡。
历史经验表明,美国的战略选择始终遵循“成本—收益”原则。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因忌惮中国参战而一度划定“不过三八线”的红线;越南战争中,美国亦因深陷泥潭最终选择撤军。今日台海,美国面临的代价远超以往。若军事介入,不仅可能失去东亚盟友信任,更将承受与中国全面冲突的灾难性后果。
台湾问题的解决,终究取决于中美实力的此消彼长。无论特朗普如何“战略模糊”,或是拜登如何“强硬表态”,美国对台政策的底层逻辑始终是“利益优先”。对中国而言,既不能低估美国干预的可能性,也无需高估其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