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后卫团神秘失踪,中央三次调查无果,70年后山村民俗还原真相

墨斗鱼纪事 2025-04-12 10:11:19

2002年的时候,杨又铸同志在石阡县担任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职位,他来到了困牛山这一带地方,进行考察。

他这次出门只为了一件事,那就是要揭开68年前红六军团里红52团全体人员神秘不见了的秘密。

1934年那会儿,红52团在囚牛山一带帮红六方面军断后,任务完成后,他们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再没了踪影。中央领导层挺挂念他们的,派了不少人去打听这支队伍的下落,可到最后,啥结果也没捞着。

杨又铸在本地工作,心里对这事挺纳闷,就琢磨着去困牛山瞅瞅,说不定能发现点啥线索。

就在那会儿,他瞧见好多村民围在悬崖边上,正忙着烧纸钱,心里头直犯嘀咕,于是就走过去,想问问他们这是在给谁祭拜呢。

杨又铸提出疑问后,村民们没直接回应,而是指了指村里一位叫蔡应举的老者,让他去找这位老人,说蔡应举能给他讲清所有风俗的来龙去脉。

最后,他费了好大劲,总算是找到了蔡应举这位老人家。你猜怎么着?老人家一开口,就道出了一个隐藏了好多年的秘密,结果,现场的人都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眼泪直往下掉。

老人到底讲了些啥?这个和68年前那事儿到底有啥关联呢?

身陷石阡境地,激战甘溪河畔

当杨又铸去找蔡应举老人时,他已经是个98岁的长寿老者了。

知道他的来意,老人默不作声地坐在那儿,像是个历经过无数风雨的老石头。好一会儿,他才慢吞吞地张了口,把68年前那场可怕的经历,又一五一十地讲给了大家听。

1933年9月份,蒋介石指挥的国民党部队,朝着中共苏区发起了第五次大规模的进攻,一步步地把苏区地盘给挤小了。再加上那时候,党内有些领导指挥失误,害得红军战士们损失特别大,伤亡人数不断上升。

红军反击的空间日渐逼仄,继续硬守阵地只怕会让苏区里的队伍全军陷落。中共权衡再三,只能忍痛撤离当前阵地,去别的区域重新规划策略。

为了大部队能安全前行,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让任弼时、萧克和王震带着红六军团打头阵,他们要先走一步,去黔东跟贺龙领导的红三方面军碰头,好给大部队探好路,铺条道儿。

红六军团接到命令后,在1934年8月7日一大早就开拔了,他们一路朝西,穿越湖南省,直奔贵州。这一路上,他们好几次和敌人面对面碰上,但红六军团的战士们一点也没退缩,硬是一次次打破了敌人的围堵。就这样,他们走了将近两个月,终于在10月份的时候,抵达了贵州石阡县东南边的甘溪。到了那儿,战士们都已经累得不行,伤亡也特别大。

累得不行的士兵们刚想找个地儿喘口气,敌军就又杀了回来。

1934年10月7号那天,红六方面军的前锋部队在甘溪的东边街道上,碰上了以装备精良出名的桂军。红军战士们虽然拼尽全力去打,但还是损失很大,伤亡不少。

不只是桂军参与,紧接着,黔军和湘军也匆匆赶来,一块儿对付红六方面军。敌人人多势众,我们这边人少,他们进攻,我们只好撤退。

红六方面军跟国民党军队打了将近一个多星期,实在是打不动了,没法再跟敌人硬碰硬。没办法,他们只能撤到山里头,靠着山势地形跟敌人绕圈子。

但随着桂军、黔军和湘军三面夹击,包围圈越来越紧,要是还躲在山里头,咱们全军上下都得被活活困死在困牛山里。现在啊,只有豁出去往外冲,才可能找到一条活路。

10月15号那天,红六方面军没办法,只能退到朱家坝那边。他们做了个决定,要带着大队人马往南撤,回到甘溪那块地方,然后越过石阡,继续往黔东革命根据地进发,好跟其他队伍汇合。

不过,好几股敌人始终密切注视着主力部队的每个动作,现在急需有一支小队去拖住敌人,给主力部队创造机会突围出去。

经过一番琢磨,任弼时他们最后拍板,让红十八师的师长龙云和五十二团团长田海清带着的五十二军团,变成后卫兵团。他们得在困牛山那儿挡住敌人,好让大部队有机会冲出去。

红六军团的主力在肖克和任弼时的指挥下,16号那天从核桃湾那边一路往南撤退。虽然有红五十二团在前面挡着,但等大部队再次回到甘溪附近时,还是撞上了敌人的埋伏。一下子,整个队伍就被敌人冲得七零八落,分成了三拨。想要冲出去,真的是难上加难。

就在那万分紧急的关头,肖克瞧见了正在山里头打猎的老手猎人,名叫刘光荣。

嘿,大哥,能不能指条活路给我们?咱们队伍被敌军给包围了,实在是没法突围出去。肖克走上前,盼着这位老猎手能指引他们走条隐蔽的小路撤退。

刘光荣瞅着伤亡不小的队伍,心里头真不是滋味,索性领着大伙儿往一条细长的山道上拐去。

这条路非常隐蔽,两边被树枝和野草遮得严严实实,别说外头的敌人,就连本地的村民也很少有人清楚它的存在。

为了确保刘光荣的安全无虞,肖克特地安排了几位红军兄弟时刻守在他身旁,而且亲自传授他通过枪声辨别敌人方位的技巧。有那么几次,子弹嗖嗖飞过,差点就擦到刘光荣,幸好红军战士眼疾手快,一把将他按倒在地,这才让他化险为夷。

红六军的主力队伍在刘光荣的指挥下,悄悄地往前走,终于在10月19日那天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

在离开的时候,红军赠给了刘光荣一柄战刀。刘光荣特别珍视这柄刀,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叮嘱儿子要好好保存这把意义非凡的刀。

1934年10月24号,红六方面军的大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到了黔东革命根据地,跟贺龙、关向应他们成功碰头了。这样一来,他们算是圆满完成了上面交代的任务。

英勇献身,命丧困牛岭

红五十二团圆满完成了掩护任务,等大部队走远了,他们就按照上面的指示,立马动身往甘溪那边追大部队去了。

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他们却发现国民党军已经把南边的路彻底封死了。这样一来,他们不光自己没法往前走,就连走在前头的大部队也随时面临着被敌军赶超的风险。

要是没法拦住敌军继续往南走,红六方面军的主力可就危险了。龙云没办法,只能带着战士们往西边撤,把敌人引到困牛山里头,然后借着山势地形的帮忙,绕开敌人继续往南赶路。

敌人最终没有继续追赶大军,而是改变了策略,想把红五十二兵团一网打尽。龙云和田海清带着战士们,在没有子弹也没有粮食的艰难处境下,一边撤退一边和敌人拼命。就这么一路打下来,军团的人数从原来的800多人,减少到了400多人一点。

可当他们好不容易赶到困牛山,眼前的情况却让他们心里一沉,原来四周的山顶全都被敌军给占了,整个部队又一次被敌人团团围住。

敌军对红军的坚固阵地无可奈何,于是使出了各种卑劣招数。他们不只常在深夜朝红军可能藏身的地方乱开枪,还强硬规定,周围的山民谁要是敢给红军一粒粮食,就立马杀掉,绝不留情。

发现之前的手段没啥大效果,他们就想出了更残忍的办法。他们把当地的百姓全抓来,排成一行挡在军队前头,就像一堵活生生的墙。他们仗着红军的善良,想让咱们投鼠忌器,没法动手。

遇到敌人狡猾的计策,师长龙云不得不寻找新的办法,以避免整个兵团都栽跟头。

他说战士们分成两队行动,一队跟着龙云找机会冲出去,另一队由团长田海清指挥,负责在后面打掩护。

敌我人数差距实在太大,那些负责断后的战士们明显撑不住了。团长田海清一走,整个队伍的人数直接掉到了一百多号人。

可是敌人仍旧持续不断地逼近,这一百多号战士被逼到了悬崖绝境。

看到这敌人还押着无辜的老百姓,这一百多号战士左右为难。要是拼死反抗,或许能活下去,可那些老百姓就会因为他们的打斗无辜丧命。可要是选择投降,那就成了党的叛徒,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

这时候,国民党军队并没主动开枪攻击,而是一个劲儿地劝红军战士们放下武器,不过红军对这些劝说完全不理睬。就在这时,队伍里头的号兵突然间吹起了一声响亮的军号声。

在响亮的号角催促下,他们最终下了决心,把枪往地上一丢,毫不犹豫地转身跳进了深不见底的大峡谷。

根据蔡应举和其他现场见证者的说法,“听到号角的召唤,红军战士们忍不住大哭起来,接着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去,没有一个战士愿意向敌人低头认输。”

这些小伙子们毅然决然地决定,拿自己的性命去搏一搏,换来了老百姓的安宁日子。

山上山下的老百姓瞧见这场景,全都哭得稀里哗啦,心里头真切地体会到了,红军将士们对党的那份死心塌地,还有他们对咱老百姓的深厚感情。

有上百名战士,最后就那么寥寥几个,因为被树枝挂住才逃过一劫。老百姓从山下把他们接回家,好生照料着。

龙云带着他那帮战士,一口气奔出了十多里地,但最后还是因为人少打不过人多,全都英勇牺牲了。龙云师长自己也被敌人给逮住了,直接被丢进了南昌的一个“改造所”里关了起来。

龙云被抓后,从头到尾都没向国民党屈服过。他一直守着共产党人的那份忠诚和原则,国民党怎么劝降都没用。国民党人看他这样,又气又恼,最后竟把他折磨死了。龙云牺牲的时候,才33岁。

红五十二团在1934年默默消失了,就在那个偏远的困牛山里,他们不惜牺牲自己,为大部队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经过反复寻找,最后总算是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

听完蔡应举大爷一番话,现场的人一个个都哭成了泪人。

村里有个习惯,在悬崖边烧纸钱、点香火,其实是为了纪念红五十二军团的烈士们。他们当年在这儿献出了生命,但对老百姓的好,村里人一直没忘。从老一辈到现在,大家都铭记着这些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牺牲的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党一直在努力寻找那支队伍,可由于各种因素,一直没能如愿。直到杨又铸走进困牛山深处的村庄,这才揭开了那段被岁月深藏的历史。

跟蔡应举大爷聊天时,杨又铸还无意间得知了一个挺重要的人,叫陈世荣。

陈世荣老爷子,他是当年红五十二军团跳崖壮举里,极少数活下来的英雄之一。他个子小,跳下去时挂在了树枝上,就这么奇迹般地保住了命。

杨又铸拿到这个线索后,四处打听了好久,最后总算是找到了陈世荣老人的住处。可他赶过去一看,哎,老人竟然在一年前就已经去世了。

不过,陈世荣的儿子陈德昌仍旧很友好地迎接了杨又铸。在和陈德昌聊天时,杨又铸从中获取了一些更具体的情况。

陈德昌拿着父亲传下来的军号,跟杨又铸讲起了往事:“我爸那时候被一个村里的人给救了,他当时都快不行了,还差点让路过的土匪给逮着。好在有个本地的村民眼疾手快,救了我爸的命。”

我爸老说,共产党就是得实实在在帮老百姓。就像军人和老百姓,那就是一家人,他们不对老百姓动手,老百姓心里就明白,共产党是个好样的,靠得住,能带大家奔向好日子的队伍。

听完这话,杨又铸心里头对共产党人的那份坚定使命有了更深的体会,觉得这种使命感在每一代人心里都刻得深深的。回到工作岗位,他二话不说,赶紧把自己攒的那些资料整理好,然后送给了中央。

中央了解到实际情况后,迅速安排了资金,在困牛山英雄们英勇跳崖的地方,建起了一块纪念碑。这样一来,每一个经过那里的人,都能了解到这片土地上曾经上演过的悲壮历史。

2009年的时候,困牛山战斗的地方立起了一座更大的石碑。这座碑上的字是红五十二军团里的红六方面军司令员肖克将军亲手写的。好多以前的老红军都到这里来留言,纪念那些为了大部队而牺牲的英雄们。

青山挺立,英雄长眠,白花簇簇,致敬英灵。我们心中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祖国、为人民慷慨赴死的勇士们。他们的勇气与信念,会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道路,鼓舞我们勇往直前,创造新的辉煌。

2 阅读: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