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在某个视频里听到熟悉的明星声音,但仔细一看,视频中的人却不是明星本人?
小王在某次购物直播时就经历了这样的“重磅震撼”。
他发现自己最喜欢的影星刘德华的声音,竟然在为某些完全不相关的产品做宣传。
细心一查才知道,原来是AI技术搞的鬼。
这种AI合成的声音让许多人误以为是真人,但实际上,这种合成音视频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法律和道德问题。
随着AI技术的发展,AI深度合成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可以轻松模仿任何人的声音和面容。
这本来是一项极其酷炫的技术发明,但很快它就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了诈骗工具。
骗子们利用这项技术,合成名人又或者专业人士的声音和视频进行诈骗。
你能想象吗?
你最信任的医学专家张文宏教授的声音,可以被制作成推销神药的小广告。
很多人因为信任这些虚假的宣传,被骗取了大量钱财。
年轻人可能会因为一时好奇而购买,但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却常常成为最大的受害群体。
在你最常逛的购物平台上,卖家们已经开始用AI深度合成技术盈利了。
要制作一个“高仿”刘德华的视频,只需投入几十元,一套合成软件和一些操作技巧,就能让你的视频充满“明星味”。
这些视频不仅用来吸引流量,还被用于各种广告和营销,获得了大量点击和关注。
淘宝店主小李就是其中一员。
为了吸引更多的访客,他花钱买了一套AI合成软件,制作了著名企业家雷军的语音。
他把这些假冒的雷军语音放到店铺介绍视频中,结果真的吸引了很多顾客。
虽然短期内销量增长了,但小李后来却收到了一封律师函,才意识到自己触到了法律红线。
很多人会问,这种行为到底算不算违法?
法律又是怎么看的?
事实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然人享有肖像和声音等权益。
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授权,利用这种AI合成技术制作、发布他人信息,都是侵权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2023年出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和2024年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都明确提出,对于这种未经授权制作的AI合成音视频,必须进行显著标识,以便公众能够识别和区分,防止误导。
侵权行为已经开始大面积发生,我们又该如何防范呢?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的专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我们可以用AI来解决AI带来的问题。
比如,利用AI技术来检测这些经过合成和加工后的视频和音频,判断它们是否存在侵权行为。
不仅如此,从法律层面看,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细化这些规定,明确侵权的定义和责任。
平台层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宣传并执行相关政策,还有建立健全的举报机制。
但最终,还是要靠公众自身的防范意识。
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明星推销”的广告,特别是在互联网内容繁杂、真假难辨的情况下,擦亮眼睛才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
AI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会伤人,用得好则能创造无限的价值。
如何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避免行为越过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是每个使用这些技术的人必须思考的课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提高防范意识,识别和保护自己的权益。
而最重要的是,推动每一项新技术,始终以人为本,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线,才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