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长城销量掉队,其实人家偷着乐呢!

郑谊 2025-04-16 17:43:24

长城汽车掉队了吗?看销量的话是的!根据长城汽车发布的销量快报,2025年3月,长城汽车销量为97,991辆,同比下降2.28%;一季度累计销量256,807辆,同比下降6.73%。

与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城、长安相比的话,是唯一销量负增长的品牌。并且一季度长城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25174辆,渗透率仅为25.7%,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约40%。对比同期比亚迪(37.7万辆)、吉利(23.2万辆)、奇瑞(21.5万辆)的高速增长,长城在规模竞争中已明显掉队。

但如果看长城汽车财报,却是另一番景象。去年长城销量仅微增了0.2%至123.45万辆。不过,同期长城的营收、毛利润、净利润、单车收入、海外销量、新能源车型销量均创出了历史新高。2024年,长城营收同比增长16.73%至2022亿元,其中毛利达到394.5亿元,毛利率接近20%。在此基础上,长城净利润更是同比高涨81%至126.9亿元。

此外,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去年汽车行业收入106470亿元,同比增长4%,但利润则同比下降8%至4623亿元,全行业利润率只有4.3%。

如此看来,长城汽车是丢了销量,但是保住了利润!看似销量掉队了,其实偷着乐呢!

在外人看来,长城汽车确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品牌。在其他品牌全品类发展的时候,长城是以SUV和皮卡为主。在其他品牌全面转向纯电和增程的时候,长城用Hi-4技术,走了一条插电混动+越野的新路线。在其他品牌为了销量不断刷新汽车售价下线的时候,长城用坦克和魏牌 守住了利润增长点!在其他品牌在乘用车上你争我斗的时候,长城却推出了摩托车和重卡车!这些动作,都让长城汽车显的格格不入,却又凸显了长城汽车的新智慧,而这种新智慧与当年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一样,总结起来9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

长城汽车在技术上主打一个没有短板,能自己解决的全自己解决。控制上下游产业链,不被卡脖子! 所以燃油技术上,长城依然有大排量发动机,9AT变速箱。混动技术上,有柠檬混动 DHT、Hi4、Hi4 - T 等技术。智驾技术上,有Coffee Pilot 智能驾驶系统具备可量产的最高算力,达到了限定场景下的 L4 级自动驾驶能力。

智能座舱技术上,有Coffee OS 智能座舱。长城也自研电池,大禹电池具有八大全新设计理念,在多种电芯触发热失控情况下能够不起火。自研的 480kW 超充桩可实现 “充电 10 分钟续航 400km。芯片技术上,长城牵头联合多方研发出首颗基于开源 RISC - V 内核设计的车规级 MCU 芯片 —— 紫荆 M100。

所以有这些技术作为支撑,去年长城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同比增长37.13%至31万辆,占整体比例达四分之一。坦克和长城皮卡的市场占有率近50%,这两大品牌构筑起了长城利润的护城河。

【广积粮】

手里有钱,心里不慌!长城汽车在2024年赚钱,也是在2022年就做好了铺垫!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长城对内进行了组织模式大改革,重新打出-一个长城汽车-的主张旗号。欧拉+沙龙,魏牌+坦克均改用双品牌的运营模式,力主-1套渠道、1.5套组织、2个品牌-的组织架构,借此来实现内部融合。而这样的调整,也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波动,在2023年的时候,长城汽车的净利润甚至同比下滑。

2022年,长城总营业收入1373.4亿元,净利润82.66亿元。

2023年,长城营业收入1732.12亿元,净利润下滑至70.22亿元。

但是到2024年,调整后的长城成效显著,营业收入,净利润大幅度增长!

2024年,长城营业收入2022亿,净利润126.9亿元。

【缓称王】

从销量上看,长城汽车好像是掉队了。哈弗H6也早已经不是国内SUV的销量冠军。但东方不亮西方亮。启动出海业务超过26年的长城,终于在近年来取得了成绩上的突破。

2022年长城海外销量达17万辆,同比增长21%。到了2024年,长城海外市场销量已经增加到45.41万辆,比起前年成绩翻了一倍有多。长城汽车海外销量占比37%(2024年45.3万辆)达到历史新高。海外市场的销量增长,也给长城汽车带来了巨大利润。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海外销量撑起半边天之际,这多少也说明了长城国内销量的相对停滞。但是向来坚持长期主义的长城也有这个准备,也不排除长城的国内市场份额仍将面临萎缩。

但是长城也不会就此选择坐以待毙。坚持长期主义,高质量发展,是长城今后的发展路线。

【总结】厚积薄发,后发制人!

毫无疑问,当下长城选择了后发制人的策略,因为目前市场太卷了,以至于不少品牌赔本赚吆喝,这样的企业注定不长久。而长城则是在当下先沉淀技术,手握资金,寻找海外市场等新的机遇,等到时机成熟时,就可以实现后发制人!

0 阅读:9

郑谊

简介: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郑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