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口水电站G317复建公路一期工程进入试通车阶段

静静来看趣事 2025-04-15 10:48:36

4月13日8时,经阿坝州州委州政府商议批准,由四川路桥桥梁公司承建的双江口水电站G317复建公路一期工程初步完成,进入试通车阶段,为双江口水电站顺利下闸蓄水奠定坚实基础。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和“十四五”重点项目的关键配套工程,这条全长50.861公里的三级公路,在平均海拔2500米的川西北高原上,克服了“五个极其”重大难题,成为连接马尔康松岗镇与金川观音桥镇的“云端生命线”。

“五个极其”筑就工程难度“天花板”

作为因双江口水电站蓄水而新建的“抬升版”国道,项目需在原线基础上整体平均上抬200米,直面五大难题:

地形险峻如“立体迷宫”:全线路段几乎都位于高山峡谷,近半数陡壁超70°,最高边坡垂直高差70余米,33条施工便道需在“V”型峡谷中“挂壁而建”,其中19#便道单段落差195米,7个回头弯有如“九曲黄河”盘桓峭壁,设备进场只能靠溜索、天梯转运。

地质破碎似“千层酥”:项目地处龙门山断裂带,横跨多条强震活动构造带,围岩裂隙极其发育,为防止引发山体连锁反应,爆破作业需要精确控制在毫米级;路基开挖时,70%区域存在滑坡、泥石流隐患,其中K6+965-K7+971段路基与原国道上下重叠,高差大、平距小,施工时落石风险极大。

气候环境“冰火两重天”:冬季最低温-15℃,混凝土浇筑需搭建“温室”,投入416台热风机、7万平米保温棉进行温控养护;夏季暴雨频发,梭磨河水位骤涨常冲毁便道,开挖路基几度重建。

生态保护“红线”高悬:施工区域囊括二级保护植物岷江柏、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原生地,还有一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的栖息地紧邻河道。

安全管控“步步惊心”:新老国道10处重叠段形成“上下两层路”,20.96公里明线路段需设置19公里保通便道,红旗特大桥、梭磨河大桥等跨原国道桥梁特殊围区搭设型钢防护棚确保安全;隧道施工时,洞内通风、有害气体监测须臾不敢松懈,日均投入上百人次进行常态化边坡排危、防护网巡检。

科技与智慧破解“不可能三角”

面对“施工难度、生态保护、安全进度”的多重矛盾,川桥人以“毫米级精度”展开科技攻坚:

绝壁上的“绣花功夫”:超过70°陡壁的K7段路基采用“昼夜分治”法,夜间实施交通管制进行危岩清理,白天分段放行,工人系安全绳悬空作业,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桥梁桩基施工因地制宜,在高空搭建“空中作业平台”,实现百余根桩基零偏差;梁板架设针对小半径曲线桥,选用多台单导梁、单中轨及小曲线半径架桥机,像“搭积木”般在桥隧衔接处实现“毫米级对位”。

生态与发展的“平衡术”:在泽达隧道,川桥人采用“人工钻爆”,日均掘进5米;在江勒桥,开凿岩壁建成一公里长的人工通道……为避开掘进根系区多次调整线路,放缓掘进速度,最大限度减少对岷江柏、红豆杉原生地的影响。

保通保畅的“时空魔法”:在10处新老国道重叠段“白天保通、夜间施工”,集中抽调安排数十名安全员24小时轮岗;7#保通便道修建时,川桥人在深V峡谷中开辟“之”字形通道,及时抢修被洪水冲毁的路基;江勒桥施工时,在90°岩壁搭建约1公里钢管栈道,配套“一横两纵”3套缆索吊装系统,数百吨钢筋从下方老国道“吊运上楼”;混凝土浇筑采用200米长泵管“顺坡+垂直”泵送,解决数十米高差输送难题,材料运输“天堑变通途”。

雪域高原上的“川桥精神群像”

3000多个日夜,2500余位川桥人用血肉之躯叩开“云端天路”:

技术攻坚组“住在悬崖边”:爆破员王强悬绳120米高空,接连完成14个12米深炮孔中精准装药任务,创下零误差纪录。

混凝土“生命线”保卫战:2024年初,23万方混凝土需求遭遇“地材荒”,项目紧急采购成品骨料,将罐车从20台增至80台,罐车司机及拌合操作手实行“两班倒”,拌合站24小时运转,全力保障混凝土供应需求。

凿绝壁、穿云栈,三千日夜铸天路;通藏寨、兴产业,一条坦途谱新篇。从“在绝壁上凿路”到“在云端架桥”,千磨万击、玉汝于成,G317复建公路一期通车,不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抬升路”,更是一条技术攻坚的“创新路”、生态保护的“绿色路”、民族团结的“同心路”。川桥人将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在蜀道畅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来源 四川路桥桥梁公司 双江口项目

0 阅读:104

静静来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