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上)

六经为病的提纲证,是《伤寒论》辨证的纲领。六经为病,各有一条纲领,比如大将建旗鼓,使士卒望之而知趋,方能压住阵脚,而能指挥若定。医学之理,亦当若是。仲景于复杂的疾病中,绎出六经至当的证候,即所以建旗鼓也,用以反映疾病的规律,即所以使人知所趋也。由此观之,六经的提纲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兹分述如次:
一、 太阳病的提纲证
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太阳有敷畅阳气的作用。其气向外,故主表而又主开。表,指人体的表层,包括了皮毛、腠理的部位。《灵枢·本脏篇》说:“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这就说明了人是整体,而体表又与在内的脏腑相通的这一事实。太阳之气主表,它有肥腠理、司开阖、卫外抗邪的作用。故凡风寒之邪客表,则太阳必首当其冲,太阳因而为病。正如《太阳篇》第一条所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就是外感疾患带有共性意义的提纲证候。
柯韵伯说:“观五经提纲,皆指内证,惟太阳提纲,为寒邪伤表立。因太阳主表,其提纲为外感立法。”因此,可以认为本证的脉浮,则是纲脉,恶寒、头项强痛,则是纲证。他要求我们把脉、证都提高到“纲”的高度去认识,然后才能够指导于临床。为了说明问题起见,先谈谈太阳病的纲脉。浮脉主表,是气血卫外抗邪的反映,但作为表证纲脉来讲,则不见得引起人们的注意。请看《伤寒论》第1条,是先论脉而后论证,脉在证之先,就反映了脉的重要性。比如说,患者有头项强痛,或者是头痛恶寒,看来很像表证,但其脉如果是不浮的,那就很难断定是太阳病了。因此,在切脉时,一定要求切得准确而无误。如果“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的浮脉已经出现,此时不论它是什么病,也不论病程有多久,都应先考虑是否为表邪不解、或表邪不解所引发的各种疾患。一定紧紧抓住浮脉主表这个纲去考虑问题,去解决问题,就可起到纲举目张的指导作用。
在浮脉主表的认识上,我是既有经验而又有教训的。记得过去看过一个头痛发热而脉浮的病人,本来是外感的表邪不解所致,这时要发一点汗就会好的。但由于我没抓住浮脉这个纲,不去解表发汗,而反用了石膏等凉性药物,结果使表邪冰伏,发热不退,因而造成了误治。吃一堑,长一智。通过教训,使我逐渐明白了凭脉辨证的重要性,尤以浮脉主表的临床意义,使我更有亲身的体会。从此以后,我凭浮脉主表的理论去指导临床,治疗过水肿、气喘、痹痛、痒疹等病证,皆以发汗之法而取得了疗效。从此,我对太阳病浮脉为纲才有了新的认识。
“头项强痛”,乃是太阳表的提纲证。它的出现,和太阳受邪以后,经脉气血不利有关。《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者也。”太阳经脉受邪则经输不利,故可出现头项强痛之证。然而,三阳经中皆有头痛,惟太阳之经络脑下项,而以头项为其专位,故以“头项强痛”为太阳病的证候特点。太阳主表,而表又莫高于头,故头项反映表邪较他处而为灵敏。《伤寒论》第8条说:“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仲景以头痛与否,来测知太阳经邪气的去留,充分反映了头痛为表证之纲的重要意义。《伤寒论》提到头痛的大约有11处,其中属于太阳病的就占了9处。这也说明了头痛一证反映太阳表证,确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恶寒”,则是表证另一个纲证。它是卫阳被遏不能温煦肌肤的一种病理反应。古人说,凡有所恶,必有所伤。这句话是中医学一种常识。据伤寒家们的研究,凡文中在“而”字下的证候,都是反映关键性的问题。如“无汗而喘”的“喘”,“不汗出而烦躁”的烦躁,“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恶寒”等等皆是。古人说:“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所以,“恶寒”一证,它反映了在表之邪未解。正如《伤寒论》第164条说:“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可见叠经治疗之余,而“恶寒”仍在者,则仍属于表邪不解。第48条也说:“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这里的“不恶寒”,反映了表邪已罢,病离太阳而入阳明。由是言之,“恶寒”的去留,关系到表里、汗下的重要意义。所以抓住“恶寒”之纲,确有指导临床之价值。
综上所述,太阳病的脉证提纲中,每一个证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但是,也应该看到,太阳病的脉证是反映了表病规律的,它们之间有其系统的联系,而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因此,在脉浮的同时,又应有恶寒,或者头痛等证候,才更有利于辨证论治。
二、 阳明病的提纲证
阳明,指足阳明胃经。吴崑认为阳明胃有受纳阳气的作用,其气向里,故能主里而又主阖。里,在此指胃肠。它是燥热之邪与糟粕相结,不能排出体外的病变。
《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是说的病理,不是证候。据我体会,仲景不以证为纲,而以“胃家实”为纲,突出说明了阳明病应以实证为纲。为此,尤在泾才说:“盖阳明以胃实为病之正,以攻下为法之的。”他的意思是说,在临床时,如能辨出胃家实证,而会用攻下之法,那就达到了仲景抓纲治病之目的。可见尤在泾的话,是符合仲景之心意的。阳明属于腑,腑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即饮食入胃则胃实,通过胃的腐熟和小肠的受盛化物,下移到大肠,则胃虚而肠实。只有始终保持这种胃与肠的虚实交替,才符合腑以通为顺的生理。若胃肠燥热,津液干涸,糟粕结硬,粪便变成燥屎,不得排出体外,则使肠实胃满,以致上下不得通顺,则形成阳明病的实证。
阳明病的成因,是因热成燥,因燥成实的一种病变,所以,它有大便秘结或大便难通的特点。由于大便不下,而使腑气不利,故可产生腹胀满,或疼痛拒按,或绕脐作痛。阳明燥热成实,胃肠阻滞,气机不利,故其人反而不能食;若燥热外逼,津液外渗,还可见到手足濈濈汗出,则叫做“阳明病,法多法”;若热迫津液偏渗,则可出现小便反多之象;燥热从里向外,故蒸蒸发热而不恶寒;若燥热与胃气相搏,值其旺时而争雄,故又可出现潮热而发作有时。夫胃络于心,心主神志与语言,故阳明燥热之证,又可出现神昏、谵语等证。阳明燥实,大便不通,如已成硬,也伴有转矢气的证象。
阳明病的胃家实证,其脉多见沉紧或沉迟有力,舌苔则见黄燥或生芒刺。
由此可见,阳明病的提纲证,是以燥热成实的诸证,而集中在大便秘结不通这一主要症状上。但是,阳明病大便秘结,也不是绝对的。若病人因燥热伤津,而小便不利,燥屎内结,则大便为之困难。然邪热内迫又能旁流时下,形成热结旁流,故其人大便乍难乍易。而燥热熏腾于外则潮热,熏蒸于上则眩冒,影响肺气不降而见喘息不得卧的,也属于胃家实证。所以,不要被大便乍易的现象所蒙蔽。
柯韵伯说:“阳明提纲,以里证为主……太阴、阳明同处中州,而太阴为开,阳明为阖,故阳明必以阖病为主。不大便固阖也,不小便亦阖也……”他说明了阳明胃家实而以阖证为主的辨证精神。
为此,阳明病是正邪交争、抵抗有力的亢奋阶段。仲景不从证立纲,而从“胃家实”立纲,让人抓住一个“实”字,也就自然而然地抓住了阳明病的提纲证了。
三、 少阳病的提纲证
少阳,指足少阳胆经。少阳位于两胁,居于表里之间叫做半表半里,它能转输阳气,犹枢轴然,故少阳为枢。
少阳胆腑,内寓相火。胆附于肝,其性主疏泄。少阳受邪,则气郁不疏而化火,上蒸胆汁上溢,则见口苦;热灼津液,故咽干而燥;若风阳上扰,则目眩而头晕不止。由此可见,少阳病以疏泄不利、风火内动为其病变特点;以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临床表现。
少阳病的提纲证,以口苦一症居前,咽干、目眩两证居后,说明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地位。火之味为苦,然心胃之火皆多不苦,惟少阳有热则为口苦,故为主症之一。
咽干,为少阳相火郁而伤津的反映。至于少阳头目眩晕一证,临床每多忽略,而人不知察。余曾治一患者,因患慢性肝炎而来诊。因有口苦、胁痛等证,余用小柴胡汤加减与之。一日患者语余曰:服君药不但胁痛大减,而头晕目眩之证竟然得瘳。盖初诊时,对头晕一证,而未之道也。从此以后,余方知小柴胡汤有治疗头目眩晕之效。仲景把目眩一证列于少阳病提纲证中,有其现实意义。
四、 太阴病提纲证
太阴,指足太阴脾经。吴崑认为:太阴居于中焦,有敷布阴气的作用,故太阴司运输而主开。
脾主腹,太阴为病,脾阳不运,寒湿内生,表现为腹中胀满,时消时发,腹中冷痛,而喜温喜按。然寒湿困脾,清阳不升,水谷不化,故以腹泻为甚;浊阴不降,胃气上逆,故时而作吐;脾胃虚寒,中焦不运,所以饮食不下。此即《伤寒论》所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提纲证候。
太阴与阳明为表里。阳明主阖,故以大便秘结为主;太阴主开,病则以下利为主。太阴病虽吐利兼见,然吐者轻而泻者重,故应以下利为太阴病的提纲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因太阴脏寒,为中焦下利,它和少阴病的“自利而渴”的下焦下利迥然不同。
一般地讲,腹胀若大便作泻,则腹胀必随之而减。今其人腹泻虽甚,腹胀非但不减,而且还益以加重,这反映了虚寒腹胀越虚越胀的特点,而极有临床辨证意义。
太阴病,因寒湿伤脾阳,故腹中时痛时止,喜温喜按,而尤以下利时腹痛绵绵而为验。总的说来,太阴病的提纲证,以下利、腹满、不欲饮食、腹中时痛、口不渴为依据。夫阳明病为胃家实,太阴病为脾家虚。临证之时,要对比分析其寒热虚实,则庶几近之。
(未完待续)
提示:文中处方,仅供临床中医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