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他不是佛陀,他是你我

琉璃翻书声 2024-07-09 10:20:48
1、

我始终认为一本好书不是告诉你知识,而是给予你智慧。

智慧不能来自告诉,但可以来自启发、经历与思考。读《悉达多》如是。

优美的文字带你入境,合适的篇幅让你放松,恰如其分的划分让你循序渐进,渐进到哪里?渐进到评判、到疑惑、到不齿、到共鸣、到对比、到惊觉、到汗颜、到反省、到领悟、到寻迹而追、到妄图解脱、到幡然了悟。

明明读的是一个少年的成长,却偏偏读到了自己的人生,读到了人类的共通。哪个人不是如此呢?从0到1,从白纸到写满,从拿起到放下,从追逐到释怀。

2、

悉达多本是婆罗门贵族,毫不费力应有尽有,可他知道自己不快乐。

“我是谁?”每天无数次叩问内心后,悉达多踏上了沙门修行之路。

黑塞给他安排了一个随从乔文达,借此对比两个年轻人的不同选择和不同成长。

乔文达很快被佛陀吸引,而专注于内心声音的悉达多却清楚地知道,自我的本质要靠自己追寻,解脱之路必须要用自己的脚走。

3、

列奥纳多·达·芬奇写过一个寓言故事。

一块山上的石头被美丽的花朵和树丛围绕。

这块石头望了望山下路边的石头,想加入自己的同类。

“我在此和这些花草树木作甚?”石头自问,“我想和那些石头为伴。”

于是它滚落到了那些石头边。

过了一会儿,它发现自己因为车轮的碾压、马蹄的践踏和路人的踩踏而感到不堪其扰。刚被翻过身,马上又被踩。有时黏上泥巴或者牲畜粪便,石头就努力抬起身。

但是仰望着那僻静安宁的来处也是徒然。

4、

悉达多与石头不同,悉达多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

离开祗园,悉达多重生。

重生让他打开双眼,重生让他对世界充满好奇,他开始尽情感受当下所置身于的“世俗生活”。

他开启了欲望之门,吃喝嫖赌样样都沾。从置身事外到深陷其中,悉达多彻底坠入欲望之谷。

他跟达芬奇的石头一样,在欲望的好奇心驱使之下,冲进了世俗。

但他又跟石头不一样,石头回不去山上了,悉达多却能斩断所有欲望,重新归于平静。

5、

从0到1再回到0,发生了什么?

离开家的悉达多,成为一个一无所有的苦行沙门。入世入俗的悉达多,拥有了财富和美女,快乐与堕落。出世回到河边的悉达多,再次一无所有。

最初的悉达多,拥有物质但蔑视物质。修行的悉达多,拥有思想听不进思想。

混世归来的悉达多,看穿了丑恶,经历了厌恶,品尝了痛苦,学会了倾听,明白了分辨,出离了欲望。

然而只有在与儿子的纠葛中,他才抵达了情感的极限。爱至极、切之痛、悟至深,最终在爱里得到了升华。

经历过人世才成为了人,体验过七情六欲才是真正的斩断,明白了人间疾苦才有真正的慈悲,了然世间的无常才能抵达真正的宁静。

再次归零的悉达多没有分别心,没有过去的孤傲,能够包容万物。

没有复杂的追寻,没有至深哲理,没有过去与未来,只有那条依旧奔流不息的人生之河。

河还是那条河,世俗人间还是那个世间,一无所有还是一无所有,但悉达多已不再是从前的悉达多。

6、

船夫和佛陀

这是悉达多在追寻自我的路上遇到过两个掌握真理之人。

佛陀智慧绝伦,华美精彩,云游四海,信徒众多,但悉达多却听不进佛陀的“真理”。

船夫没有过艰苦的修行,不会讲高深的法义,每日与河流为伴。但悉达多却可以和船夫的交谈中畅所欲言,参悟真理。

因为河流教会船夫倾听,倾听即是接纳,接纳便是修行。

所以生命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不在于具备多高深的理论,不在于掌握聚合大众的密码,不在于具有多显目的才华,生命的本质在于接纳,在于活在当下。

接纳才能不纠结过去,不担忧未来,接纳才能活在当下。

接纳世间万物,接纳人间无常,接纳自己本来、现在和以后的样子。

7、

悉达多和儿子

悉达多在和船夫相处的日子里,天真无邪,幸福无忧,他们一起听水声,一起论真理。本以为故事到这里顺理成章,但儿子的到来,打破了悉达多和我们以为的宁静,命运再次进行了试炼。

悉达多到此才真正成为完全的世人,再次体验到前所未有。

他从未像这样忘形地爱过,他在爱中迷失,感受到生命的激情,感受在爱中真实的苦难和折磨。

他终于完成了世人的体验,他也终于明白人间真正的苦,明白爱的价值。“爱源自天性,爱的欲望该得到哺育,痛苦该去品尝,蠢行该去实践。”

因为体验到爱,他才真正感悟到放手。因为儿子,他明白了爱的轮回,与自己的父亲和解。

“1916年,赫尔曼黑塞的父亲去世,年幼的儿子身患重病,妻子的精神病急剧恶化。黑塞饱受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折磨。”

黑塞在痛苦里成就了《悉达多》。

我不知道黑塞有没有因为《悉达多》而寻到精神上的解脱,但我知道有一个读者因为《悉达多》而开始重新思考人生。

2 阅读:29
评论列表

琉璃翻书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