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一个执念

秦朔朋友圈 2025-05-01 00:51:04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桂花年糕 蜻蜓

走到江浙沪任何一个城市,糕团总是小吃界的“常在”。它们在我印象里,是形式感重于食用价值的食物,其在江南的地位,相当于饺子之于北方。

过去凡遇乔迁做寿添丁升学红白事等重要事件,总有专人大规模分发糕团。赏味性倒在其次,重要的是其指代的某种仪式、民俗和情绪。

中国的糕分为好几个地域流派:江南地区以细腻口感和精致造型闻名,通常加入豆沙、枣泥、玫瑰酱、桂花酱、红绿丝等甜馅。岭南地区则注重原料的新鲜度,多加入椰蓉、花生等配料,层次丰富。四川地区则多用麻辣调味。

米是素朴的民生需要,平凡的米,被江南人赋予了灵魂,是锅里的饭,缸里的酒,还能做各种花式糕团。糕团是米的节令版和氛围版,美味美貌又耐饥。既能当主食,也可以是闲食、零食、茶食。

全中国最喜欢吃糕的城市,苏州定然名列前茅。有吴地民谣吟唱:“二月二,撑腰糕;三月三,眼亮糕;四月四,神仙糕;五月五,小脚粽子箬叶包;六月六,大红西瓜颜色俏;七月七,巧果两头翘;八月八,月饼小纸包;九月九,重阳糕;十月十,新米团子新米糕;十一月里雪花飘;十二月里糖菌糖元宝。”唱词中涉及好几种糕。糕在吴地的地位可见一斑。

糯米的可塑性极高,苏州人对糯米的喜爱是贯穿四季的。虽说沪苏两地毗邻而居,相距仅几十公里,但一到苏州地界,风也软了,水也柔了,方言更是温婉细腻的糯米调。

街巷边卖糕团的店鳞次栉比。连绿豆汤里都加了糯米团,当然,还少不了薄荷水。

在苏州的糕里,我对粗放型质地的糕体比较有好感,比如苏州老字号“黄天源”的赤豆糕、玫瑰豆沙糕等,它们不甜腻,有几分豪情,会冷不防涌出水晶猪油。

就是这块宝藏“水晶”有点石成金的作用。前几天友人去常熟,中午一口气吃了两笼这类糕体的当地松糕,至深夜还饱胀难眠;还有一种夹杂着不少蜜枣核桃松子和红绿丝的糕,糕体瓷实而细腻,外婆很喜欢,我却对它甜不甜咸不咸的味道很敬畏。长大后才发现,这类糕的魅力正在于含混复杂的味道和内涵。

无锡人嗜甜闻名海内外。香甜弹糯的糕团自然也是无锡人的心头好。老人祝寿、女孩出嫁、小孩满月和周岁、新房上梁、升职加薪、考学出国、入职退休……无锡人的人生中但凡发生一点事,都会有糕团参与。糕团贯穿了无锡人一生所有重要的时刻。相比苏州糕团的风雅精致,无锡糕团更低调务实,糕团店大多隐匿在貌不惊人的老街和菜场里,其中不乏老字号。

我很喜欢无锡的桂圆拉糕,几乎每一口都能吃到甘腴暖香的桂圆肉,用料很足又毫不声张。还有玫瑰瓜子糕,放足了玫瑰酱和瓜子仁,那种单纯的幸福感,实在沁人心脾。

常州堆花糕团造型有点乡俗,酷似中式奶油蛋糕:将捏好的鸳鸯、麒麟、锦鲤、仙鹤、荷花、牡丹等有着美好寓意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堆装在米糕上,用于祝寿、祭祀、乔迁等重大时刻,赏食兼备,不过如今的堆花,多用轻质粘土、橡皮泥代替。

常州的堆花糕团,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家有位世交,上海松江人,家传一种松糕,每年只在春节前做一次,制成后会专门来送一方给我父母。那糕尺寸像12寸奶油蛋糕,沉得像块砖头,坚果蜜饯等用料复杂实在,保证每一口都能吃到内容,且有一定舒润度,不柴。蒸透后,糕体微甜轻糖有嚼劲,不会涌出水晶猪油,它用的是熬好的猪板油。

年糕因其“年年高”的谐音,成为糕团界的重要分支,是百姓心中亘古不变的吉祥美食。

曾有农业论文将中国年糕分为四类:

第一类以糯米为主,以苏式年糕、上海崇明糕为代表;

第二类以粳米为主,代表作是宁波水磨年糕;

第三类以杂粮为主,代表作是北京年糕、塞北黄米糕等;

第四类是花色年糕,各色馅料糕等。

农历蛇年春节,在娘家的佛龛前我看到供奉着一方桂花糖年糕。这让我很欣喜。糖年糕像个时光机,让人瞬间穿越到少年时代。

宁波籍上海人家,年里的早餐不是汤圆就是年糕,大年初二早餐时分爸爸果然在煎糖年糕,还裹了一层蛋液。糖年糕定然是油煎才会窜出甜蜜欢快的气息的,软糯还会拉丝,蒸食相对单调木讷。

传说苏州城城脚下一米深处砌满了糖年糕,那是伍子胥先知先觉对付战争饥荒,解决城内居民吃饭问题的创意。

《宁波市志》载:宁波年糕柔滑细腻,久浸不糊,昔以梁湖米年糕,今以慈城年糕较佳。

史料记载中可见慈城年糕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米糕、到糯米年糕、到粳米水磨年糕三大阶段。地道的宁波年糕以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制作,夹水带浆研磨大米,沥榨捣舂,食之Q弹爽口。旧时宁波人家,每到新年前手工制作几十斤年糕,储藏在冷水里并不时换水,可从腊月吃到来年。

宁波的商脉和文脉一样源远流长。这座沿江面海、地少人多的城,土地并不肥沃,所以宁波人历来有外出经商的传统。作为近代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开埠通商揭开了宁波近代化的进程。

近代以来,大批宁波人走出宁波,逐渐形成步履四海却爱国爱乡的著名儒商群体。在港台地区,纺织界的安子介、影视界的邵逸夫、毛纺界的曹光彪、贸易界的王宽诚、水泥大王张敏钰、半导体之父张忠谋等等都出自宁波。在欧美、日本、东南亚也活跃着一大批甬商名流。

任时光变迁,味蕾是最顽固执着的基因传承。传统宁波年糕在香港市场始终畅销。咸菜炒年糕、白蟹年糕等,是宁波籍人士不变的家乡味。

张爱玲在《多少恨》里面写宗豫去探望家茵,小洋炉子上“有一锅东西嘟嘟煮着”,正是年糕汤。冒着热气的年糕汤,蓝边的粗菜碗,镜子上贴着待干的手帕,碎香水瓶里插的洋水仙,构成宗豫和家茵短暂爱情的主要镜像之一。

试想,若将年糕换成馄饨、饺子、小笼馒头、面条等,都少了彼时彼刻那种独一无二的温存体己。所以年糕是氛围感美食无疑,且丰俭朴随意。

前几日在生鲜APP上买到宁波水磨年糕,一片片切好,莹白瓷实,观之可人,遂买了两袋。恰巧有好友赵维平先生送的北海野生红虾大开洋,洗净,用黄酒浸泡几分钟后煮了一锅汤,加入炒至半熟的油亮的菜薹,再加入年糕片,煮开两三分钟后,年糕细韧滑爽,菜苔碧绿清甜,虾干紧实饱满,热乎乎地吃下去,幸福感升腾,一碗下肚,鲜汤仍是清澈的,并不浑沌。

一直搞不清糕和团有何区别。后来我琢磨出来,糕以方形、长方形为主,也有定升糕、梅花糕这类花形,而团多为圆的。糕相对比较硬,密度高,团相对Q弹,含水量大。

糕可以无馅儿,比如桂花拉糕,而团必定是有馅儿的。很多日本和菓子比较接近于“团”。

记忆深刻的团子是双酿团和青团。双酿团的馅儿有赤豆沙加黑洋酥的组合,也有使用黄豆粉的。两种馅料以八卦图形层叠,皮薄透明,细腻甜糯。它的孪生姐妹是金团,金团外皮裹一层金粉,馅料是芝麻花生,不香也难。

青团是江南春日的限定美食。印象中,青团在每年惊蛰节气前后就会如约而至,至清明,销量达到顶峰。小时候我对青团的感觉总是一言难尽。儿时印象里,青团不是美食,而是寒食节的祭品。

青团皮子那股难以言喻的特殊青稚气并不令我欢喜,总感觉带着低压情绪,不过,豆沙的丰盈甜润又让我很快轻快起来。后来我才知在传统人家,每季蔬果新鲜上市时总会有先供奉祖先的习惯。

早春的江南,时鲜货唯麦苗和艾叶,于是古人将其做成青团供先人先行享用。一只青团下肚,春天才真正来了。

昔日那种深乌绿的青团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青团还是比较强调碧青油润的色泽的。据说制作中要加少量的石灰,功效如同定妆粉或定妆喷雾,让妆容固定。

豆沙的馅,需要拌上点猪油,更考究的,会有糖腌过的猪油碎粒,吃起来有独特的丰润。江南的点心,无论甜咸,都少不了猪油。否则总是柴呼呼的。

与市面大多数采用麦青汁制作外皮的青团不同,上海老字号王家沙坚持传统生制手法,选取鲜嫩艾草捣碎融入面团,虽貌不惊人,却仍有老味道。不似许多西点店里售卖的所谓青团,保质期动辄60天,风味寡然,在我看来只是青团造型的饼饵罢了。

乙巳蛇年气温更迭任性,青团的季节,更像是端午季。宇宙仿佛随时在快进和回溯。友人在群里说,不到端午节,绝不洗收羽绒服。

某日我在南京西路路遇青团季的“人来疯”,真佩服上海市民为了吃一只青团,有耐心排队两小时。或许这就是大都市的田园生活,比高歌猛进,踏实得多。

青团价廉,且销售季节很短,是时令平民美食,“王家沙”固执的坚守古法,时下已经很少见了,它需要耗费极高的人工和时间成本,也没什么溢价空间,口味古早,却不算惊艳。不过青团在清明节气过后,会倏地消失,毫不含糊。有点像一个人突然闯进你的生活,用时间把你捂热,逐渐心意相通后,又突然退出你的世界,再次出现要等到一年之后。在更高的维度重塑情感规则,可不让人念念吗。

所以无怨无悔的排队两小时,尝一口饱满软韧的青团,无论是豆沙馅还是马兰头馅,都是春天的一个执念。

已经过了谷雨,快立夏了,青团想必已然离场。懂退、知止者,得新生。

—— · END · ——

No.6331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何菲 作者简介:专栏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上海市作协会员,国家二级音乐编辑,SMG知联会会员,长宁知联会会员。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欢迎点 看【秦朔 朋友圈】
1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