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鸣?二战时期英国和德国的普通士兵遭遇了哪些经历?

轻兵器 2025-04-27 21:51:04

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

《丧钟》是由英国BBC广播公司与波兰合拍的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电视连续剧。这部电视剧以英国和德国各一名普通士兵为主角,展现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及其家人在战争中的经历,真实反映了这场战争给交战各国人民造成的严重苦难——

剧情概要

一战前的德国,迈克尔·朗与女朋友凯蒂正在热恋之中。而英国的汤玛斯·爱德华兹却是一个爱好鸟类的快乐青年,正在帮助父母打理生意。但是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很快打乱了迈克尔和汤玛斯平静而快乐的生活。战争爆发的消息传来之后,迈克尔和汤玛斯都在爱国情绪和同龄人参军的鼓舞之下选择了参军,要去战场上消灭万恶的敌人。凯蒂热情地鼓舞迈克尔参军,否则会被人当作懦夫而瞧不起,但与这种热火朝天的情绪不同的是,迈克尔、汤玛斯的母亲都反对他们参军。在各自父亲的支持下,迈克尔和汤玛斯都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17岁的汤玛斯甚至虚报了1岁年龄,才得以参军。

电视剧《丧钟》中,等待进攻的英军步兵

完成新兵基础训练后的汤玛斯随部队来到了位于法国北部的西线战场,而迈克尔则随部队到东线与俄国人交战。很快,战争的第一年过去了。时间到了1915年,迈克尔所在部队在毒气的掩护下,向德军阵地发动了攻击。谁知风向突然改变,原本应该飘向德军阵地的毒气却突然被风吹回到英军阵地。戴着防毒面具紧随毒气前进的英军士兵因为面具使他们喘不上气来而摘下了面具,结果被搞得手忙脚乱又戴上面具。经过一片混乱后,英军的攻击归于失败。这时,交战双方暂时休战,都出来到中间地带抢救伤员和搬运尸体,刚才还手持武器相互开火的英德两军士兵,现在又混杂在一起救治己方的伤员,他们甚至相互帮忙抬运对方的伤员。忙完这一切后,双方的士兵列队然后返回自己的阵地。刚才还尸横遍野的战场又变得空旷而干净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汤玛斯列队时看着对面与自己一样年轻的德国士兵,陷入了沉思,他心目中那种原本令人憎恨的敌人形象变得模糊起来。

英军摘下防毒面具后,却发现毒气因风向改变而吹了回来

汤玛斯未戴防毒面具,被老兵拉到上风处才保住一条命

此时,在东线作战的迈克尔则陷入了一场激烈的肉搏战中,并且亲手用刺刀杀死了一名俄军士兵。迈克尔因此而感到心理压力很大,在同伴的劝导下才恢复过来。随后,他所在的部队奉命调离东线战场来到西线战场。部队调动途中,迈克尔回家探亲并与女友凯蒂结婚。就在迈克尔来到西线战场之时,汤玛斯在德军的一次炮轰中受伤,被送到了野战医院。在医院,汤玛斯认识了波兰女护士乔安娜,并很快双双坠入爱河。汤玛斯伤好后谢绝了乔安娜的挽留,返回部队。

时间进入1916年,英军为了配合法军进行的凡尔登会战,准备发动索姆河战役。而战线对面的德军早已得到了相关情报,严阵以待。汤玛斯和迈克尔这次直接来到了英德两军交战的最前沿。经过7天的猛烈炮击后,英军排着密集的战斗队形,向着他们认为已经没有人可以生存下来的德军阵地推进。感到不会遇到什么抵抗的士兵们十分轻松,甚至还相互开着玩笑。突然,德军阵地上传出枪声,大批英军士兵立刻倒地。原来,德军士兵都躲在掩蔽部内操纵重机枪向英军猛烈扫射。英军伤亡极其惨重,而军官们仍然在大喊着要士兵们保持队形继续前进。作为机枪手的迈克尔操纵MG08重机枪向逼近的英军猛烈扫射,在机枪被炸毁后又操起步枪继续战斗。一天激战之后,战场上布满了双方官兵的尸体。迈克尔和汤玛斯站在布满尸体的战场上,身心受到了巨大冲击,感受到战争的极端残酷。

战争进入1917年,双方都已经打得筋疲力尽,厌战情绪开始在士兵们中间像瘟疫一样流传开来。在英军一次趁着下雨进行的突袭中,迈克尔成为俘虏。汤玛斯的部队要调防离开这一地区,他想在离开前到医院去探望乔安娜,最后获准以执行押解俘虏任务为由在中途休息时去医院探望。就这样,两位主人公终于要直接面对面了。汤玛斯到医院后才知道乔安娜怀孕了,高兴万分的他决定写信告诉家里并且让乔安娜住到英国家里去。

汤玛斯回到队伍时,迈克尔正盘算着如何逃回己方战线。他的战友不同意逃跑,认为对他们而言战争已经结束了,但后来在迈克尔的劝说下决定帮助他吸引英军的注意力。谁知,这个战友刚一起步跑动就被押解的英军一枪打死。迈克尔趁机跑进丛林中,汤玛斯则在后面紧追不舍。当汤玛斯举枪瞄准迈克尔准备开枪时,他却松开了扣住扳机的手指。长期的战争折磨,已经让这些士兵们对敌人再也仇恨不起来了。

好不容易逃回己方阵地的迈克尔看着原本在一起的弟兄们都已不在人世,陷入了深深的伤感之中。汤玛斯带领的新兵德里克此时也被战争折磨得受不了了,他发疯般冲向德军阵地,后被汤玛斯拦住。而在对面发现这一情况的迈克尔却阻止了战友射杀德里克的企图。此时,双方的士兵们除了盼望早日结束这一该死的战争之外,已经没有其他的奢望了。

时间进入1918年,战争快要结束的消息不断传来。但已经在前线苦熬4年的老兵们谁也不相信战争能在这一年结束,汤玛斯甚至悲观地认为战争在所有人都死光之前不会结束。此时,两位主人公所在部队都进入比利时境内作战。就在政客们为停战谈判而大搞穿梭外交之时,前线的士兵们仍然在流血和死亡。在需要修理一处被炮弹炸坏的铁丝网时,汤玛斯主动要求代替状态不佳的德里克去执行这一任务。当他来到铁丝网前,正好碰到前来执行任务的迈克尔,于是两人展开了肉搏战。此时,德国宣布投降战争结束的消息在英军战壕内迅速传播,两位主人公却已经相互肉搏而死。

在剧情最后,已经阵亡的英军和德军士兵都“站”了起来,相互簇拥着在点缀着鲜花的大地上走向远方

本剧最后,已经阵亡的英德两军士兵们都“站”了起来,相互簇拥着在点缀着鲜花的大地上走向远方,然后变成一片白色的十字架。“命似草莽轻,丧钟如何鸣——威尔弗雷德·欧文,于1918年11月4日战死”,本剧以英国诗人欧文的著名诗句及其战死时间的字幕结尾。

剧中的英军攻击战术

一战时期是战场形态由机动战转为阵地战(更准确地说是堑壕战)的时期,战场上很少依靠出色的机动性取得战果。尽管如此,协约国和同盟国军队还是对敌方坚固设防的阵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正面进攻,从而导致了重大伤亡。

本剧着重表现了英军在索姆河会战中发动进攻的场景,此次进攻创造了英军历史上单日伤亡的最高纪录,进攻当日即伤亡6万余人。英军在索姆河战役中总的战术指导思想是以长时间的炮火准备摧垮德军阵地上的火力配系,从而为己方步兵的攻击扫清障碍,接着以大规模步兵集群冲锋的方式夺取德军阵地。正因为如此,英军进行了长达7天之久的炮火准备。如此长时间高强度的炮火准备,使得英军上下都感觉不会遇到太大的抵抗。

本剧中的英军军官在发起进攻之前对士兵们说:“我们要把他们炸得屁滚尿流,炮击一整天,一刻不停,然后我们冲过去,把剩下的散兵游勇解决掉。”汤玛斯的战友们也乐观地认为,英军炮火“把铁丝网炸平了,战壕也炸毁了,没人能在这样的炮击下生存下来”!就在这一片乐观情绪中,英军发起攻击,士兵们甚至还在相互开着玩笑。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英军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天正在等着他们。

索姆河战役的结局是,英军和法军分别付出45万余人和34万余人伤亡的代价,而且首次将坦克投入战斗,却未能取得战果,只是在一些地段达成战果,到最后,英法联军也只是在德军战术防线的第三道阵地上夺取了几个要点,未能突破德军整个防线。德军的防线仍然是完整的,德军为此付出了伤亡53.8万人的代价。

尸横遍野的索姆河战场

如果仅从《丧钟》电视剧中英军的战术表现角度分析,其进攻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炮火准备未能起到预期的作用;步兵攻击队形过于密集,从而导致重大伤亡。

第一个原因可从德军一方在英军发起攻击之前的情况看出。在英军士兵们因长时间的炮击而普遍感到乐观时,德军士兵们却躲在地下掩蔽部中安然无恙。主人公迈克尔和他的战友们也都在自己的掩蔽部内,躺在床上等待着战斗的开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躲在掩蔽部内的德军士兵就是绝对安全的。位于地下深度不够的掩蔽部一旦被英军大口径炮弹直接命中,就有可能被击毁。迈克尔所在的掩蔽部就遭到了这样的厄运。当一发英军大口径炮弹击中掩蔽部时,迈克尔和战友们头顶上落下大量灰土,有人立即大喊掩蔽部要塌了,赶快逃出去。一部分人成功逃离了掩蔽部,而迈克尔和几个人却没有来得及出去,因坍塌的掩蔽部顶部堵住了门口而被封在里面。但从画面上看,迈克尔等人并没有因为炮弹的爆炸而受伤。这是因为掩蔽部坍塌的屋顶吸收了炮弹能量,其仅仅能够将掩蔽部炸塌却并没有将其完全炸毁。逃出掩蔽部的迈克尔的战友们很快返回来将掩蔽部挖开,把他们救了出去。局部情况如此,整个德军战线上情况同是这样。

德军在英军炮击时躲在地下掩蔽部内,图中可见地下掩蔽部内设有床,以供士兵们睡觉和休息

掩蔽部被炸塌,而迈克尔等人并未严重受伤,这是因为炮弹爆炸威力已经被掩蔽部屋顶吸收

数量众多的德军掩蔽部被击中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德军掩蔽部都安然无恙,其中的人员自然也不会受到什么损失,有足够的实力抗击英军的冲击。英军企图用长时间炮击的方式大量杀伤德军的有生力量,并将其火力配系彻底破坏的意图完全落空了。而且,这样长时间的炮击也使德军可以提前做好抗击英军攻击的各种准备,从而进一步加大英军进攻的困难。因此,英军发起攻击后,很快就遭到德军的猛烈抵抗而伤亡惨重。

英军炮击结束后,德军士兵冲出来准备抗击英军的进攻

剧中的防御工事较为符合实际情况,堑壕深度很大,人员在其内挺直身体进行机动时,头部不露出壕顶

此外,从战争史实并结合本剧中英军攻击的画面看,其伤亡惨重除了德军的防线仍然是完整的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英军的进攻队形已经远远不适应战场的实际情况。早在日俄战争时期,随着重机枪广泛使用于战场,交战双方已经为自己密集的进攻队形付出了惨重代价。如当时的俄军条令规定,士兵在进攻时必须集中兵力,以密集队形实施冲击,士兵与士兵之间的间距为一步左右。如果以1个步兵营600人全部投入冲击计算,大约300m的进攻正面要密密麻麻地隔半米左右就有1名士兵,几乎是肩并肩地前进。战术手段则强调刺刀突击的作用,不重视机动和迂回,战术动作也采取立姿前进,无低姿和跃进等重要的单兵动作。日军的情况也差不多,同样强调以密集的散兵线实施冲击,重视刺刀的作用而不是机动和火力的作用。这样的队形对付只装备单发步枪的防御阵地还可以应付,要攻击以重机枪为火力基干的防御阵地就会一败涂地。正是因为这样的密集队形,使得交战双方都遭受了严重损失。例如在旅顺要塞攻防战中,取得胜利的日军伤亡了约6万人,而失败的俄军伤亡了约4.4万人。日军取得最后胜利是由于使用重炮火力将俄军阵地几乎彻底摧毁,而并非是其步兵的攻击多么高效。这充分表明,以密集的战斗队形发起进攻,在以重机枪、障碍物和坚固工事结合起来的防御体系面前必将伤亡惨重。

英军步兵以密集的散兵线发起冲击

一战开始后,交战双方实际上仍然延续着如同日俄战争中的错误,结果,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的步兵,仍然排着密集的队形向对方的机枪阵地实施“自杀式冲锋”。战争开始时,双方步兵的进攻队形最前面仍然是间隔为一步的密集散兵线,中间则是排成排纵队的支援队,最后是排成连纵队的预备队。这样的队形实际上与拿破仑火枪时代的散兵线和纵队结合的战斗队形很相似,在高射速武器的猛烈射击下只能以伤亡惨重、进攻失败而告终。面对如此惨状,交战国开始改进其战斗队形。到了1915年,步兵战斗队形改为顺序前进的几列散兵线,各列之间的距离保持在50~70m,分波次发起攻击。这样的队形略有改善,但依然会造成重大伤亡。

英军发起的索姆河战役发生于1916年6月,当时的英军战斗队形仍然延续着旧的做法,因而造成了重大伤亡且进攻没有取得什么值得一提的成果。

剧中英军在攻击时遭到惨重伤亡而队形开始紊乱,但顽固不化的军官们却仍然大声命令士兵们要保持队形。殊不知,这样的队形只能导致严重损失和进攻失败。这也应了那句话:“将军们总是活在上一次战争中”。相对于身在第一线而直接感受到战场形势的士兵而言,越高级的军官由于没有切身感受对战场形势的变化就越迟钝。这些人往往根据以往的经验行事,仍然坚持过时的导致部队伤亡惨重的战术。剧中的英军士兵在德军猛烈火力下试图散开以躲避火力,如果其士气仍然很高,他们就会利用弹坑的掩护实施跃进攻击,虽然不至于彻底改变战场形势,但肯定会大大降低伤亡,战果也会相应增大。守旧而顽固的英军军官却死抱着旧有思维要求士兵们保持队形,这无异于将士兵们排好队列送到德军机枪面前被射杀。恩格斯在其《步兵战术及其物质基础1700~1870》一文中,这样描述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战斗队形的变化:“在普军方面,还只是以稠密的散兵线进行战斗,其实以前纵队在敌人的弹雨下就已常常自行分散为这种散兵线,尽管上级把这种行为看作破坏队形而加以反对。士兵又一次表现得比军官聪明,正是士兵本能地找到了在后装线膛枪火力下至今仍然有效的惟一的战斗形式,而且不管长官如何反对,还是成功地坚持了这种战斗形式……”。普军改变战斗队形所面临的境遇与本剧中的英军相类似,只不过结果不同罢了。一战后期各国军队都逐渐改变了不合时宜的步兵战斗队形,德军运用的“暴风突击队”小群进攻战术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另外,根据史料,德军重机枪并非像影视作品中那样都布置于英军进攻队形的正面,而是主要布置于阵地的两翼,以此形成对英军战斗队形的交叉侧射火力。这是因为英军战斗队形尽管很密集,但从正面看仍然是散兵线,如果从侧面看,排成一排的士兵更为密集,因此侧射火力可以比正面射击发挥更强的杀伤力。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因素,英军才出现虽然尸横遍野但进攻却几乎没有什么进展的场面。从本剧画面看,汤玛斯所在的英军部队甚至连德军迈克尔所在的第一道阵地都没能攻下。”(待续)

重要通知! 帆布包已经上架,全新图案全新的尺寸等你选购! 编辑:高燕燕 丁涌强 校对:魏开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