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王入川系列(完结):翼王余部李福猷、李福忠与李文彩

风雪太平史 2025-04-26 21:18:37

前言:本期文章继续是翼王余部,也是翼王入川系列的完结篇。

李福猷

处死石达开后,清廷论功行赏,骆秉章赏加太子太保衔,唐友耕“尤为出力”“着记名遇有提督缺出”,很明显唐友耕把应该属于杨应刚的头功抢了。布政使刘蓉升任陕西巡抚,当然他巡抚干得不好,后遭撤职回乡,北方余部系列已有讲述。大树堡负责杀降的知府蔡步钟赏花翎。两位土司岭承恩给予土游击世职,王应元则给予土都司世职。

前文所述,石达开在横江战役期间,李福猷(也写作李复猷、李幅猷、李复游)率一军在邻近的副官村意欲渡过金沙江。后石达开战败南撤,沿赖裕新旧路从巧家渡过金沙江,李福猷则率所部三万人大张旗鼓向东进发,策应本队入川。

作为石达开后期最倚重的两员将领之一,李福猷来历不如赖裕新那么清晰。被俘后,李曾说自己是广东英德人,很可能是早年就追随石达开的广东天地会花旗众。另有说是贵州反清武装首领,在石达开入黔期间加入。

能受重视,表明李福猷确有能力。石达开在被俘后自述中提到李“深知调度”。署理广东巡抚郭嵩焘在奏稿中也称“查李复猷骁勇善战,险诈多谋,为石达开之心腹。”

《擒石野史》提到刘王娘抱幼子石定基去投奔李福猷,也可证李素有忠义名声。

1863年3月,李福猷率军由云南进入贵州 。

贵州当时有苗族张秀眉、侗族姜应芳、水族潘新简等领导的各族起义。也有汉、苗人为主的“号军”义军。湖南人刘仪顺于1840年后于贵州传播灯花教(白莲教分支),十多年时间,信徒遍布全黔。

1854年,趁太平天国西征,刘仪顺开始串连教徒,策动反清起义,称为“号军”,分黄、白、青、红四号,各打四色旗号,以四色布裹头,转战各地。

以上诸股义军,互不统属,战斗时仍能互相支援,李福猷是次入黔时,起义仍炽。

形势对于太平军来说自是有利,李福猷马上兵分两路,第一路去毕节,联络在猪拱箐(现在毕节市青场镇)的陶新春、陶三春苗民义军,共同作战。陶新春也因此号称“太平天国统兵元帅”。

两军曾联合进攻附近的清军团营,后被清军所败,太平军撤出。

第二路路线则是先向东进,从威宁州(今毕节市威宁自治县)、水城县(今六盘水市)、平远州(今毕节市织金县),绕了一个圈再向南到郎岱厅(今六盘水市郎岱镇)。

这几个地方因为清军防守严密未能攻城,遂掉头向东,似乎是与第一路军会合后,向仁怀县(今属遵义市)进发。

这一阶段,看得出李福猷是有意追随石达开脚步,到达郎岱是要继续西进过金沙江——之前赖裕新一军正是由此出发前往巧家渡。猪拱箐一路很可能是策应。

因为清军严防石、李两军会师,李福猷只能掉头去遵义附近寻找其他入川路线。

1863年5月3日左右,李福猷在遵义附近的桐梓县(今属遵义市)遇到清总兵沈宏富,打败退到20里外的毛鸦铺驻扎。

顺便一提,沈宏富后来早死,无子由其侄过继,这位嗣子后生一子,名沈从文。

调任云贵总督的前两广总督劳崇光,前往任所路上刚好到达附近的旺草铺,当即率600名亲兵进入寨内,严密布置防线。

李福猷大军猛攻旺草铺,劳崇光坚守不出,以枪炮阻击太平军,太平军退回毛鸦铺。

劳崇光不断要求援军,总督大人遇险,其他人不敢怠慢,沈宏富与兼署贵州巡抚的贵州提督田兴恕急忙领兵前来,

劳崇光下令田兴恕、沈宏富二人领兵为先锋,在5月29日发动进攻,此战太平军大败,劳崇光称杀死5000多人,生擒500余人。李福猷率军退到婺川县(现遵义市务川自治县)附近的南坪一带。

婺川地理位置很接近四川,北、东、西三面均接壤,清廷料定李福猷必定入川与石达开会合,连忙布置防线。

李福猷选择从西面,经过正安州(今遵义市正安县)入川,此路线较接近四川核心区,问题是地形复杂,婺川知县田庆治率兵分路阻击,李福猷不能过,田兴恕率援军到达,双方相持20多天。

7月1日,李福猷发起攻势,5000多人直扑属于正安州的丁木坳隘口。

李福猷选的突破口并不好,也可能根本没有其他路,这里是清军防守核心区,早早就有埋伏,当太平军冲至,伏兵齐出,太平军败退。两天后太平军再尝试进攻一次,仍然落败。

多次进攻正安州失败后,李福猷掉头向东,约在8月前进入四川酉阳州(今重庆酉阳自治县),8月20日来到黔江县境内(今重庆市黔江区)。

据说李福猷正是在黔江县内看见石达开已被处死的文告。

从之后的行军路线也可认证这一点,李福猷放弃深入四川,向东进入湖南。

李福猷入湘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东归太平天国本部,二是受红号军邀请入湖南作战。

约在此时,一直共同行动的友军李文彩无心东进,希望留在贵州,引本部兵离开,关于李文彩之后的经历下文再述。

从8月到10月,李福猷军都在湖南境内,石达开已败死,四川清军进入湖南追剿,当地团练也十分猖獗,李福猷军面临压力很大,最大的战果是攻下会同县(今属怀化市),斩首知县,也很快被追击的清军逼出城外。

李福猷只能选择在湘桂两省交界处行动,约在10月中,其弟李福忠率一军离开,其经历下文再述。

经过多次分兵,李福猷只剩下约一万人左右,仍然在湘桂边境活动,清军逼得紧,经常需要翻山越岭在崎岖的山区行军,只得考虑进入广东境内。

前述李福猷是广东英德人,进入广东有可能是地形熟悉或者回乡再谋发展。问题是他的行军路线早被清廷猜中,时任湖南巡抚的恽世临上奏“粤东之兵萃于肇庆、高州,深虑此股乘虚直入”。

福建按察使张运兰之前在皖南因病回家医治,后得两广总督毛鸿宾奏准编练新军,这次率军去对付李福猷。

约在十月底,李福猷率军进入广东开建县(今大致属肇庆市封开县)境内,所面对的是已经围上来的敌人。

李福猷在清军与团练的压迫下,且战且走,11月初左右来到阳山县(今属清远市)与怀集县(今属肇庆市)交界的石茔。

这里地形复杂、山路难行,李福猷眼见士兵一路奔走,太过疲劳,遂决定在此立寨休息。

太平军建立营垒,分兵驻扎附近各寨,形成立体防线,沿村挖壕灌水,并在壕外钉竹签固守。

围上来的清军眼见对面堡垒坚固,强攻不易,遂决定采取招降策略。

广西巡抚张凯嵩上奏称,他派一名勇目持亲笔信入寨劝降,有二百多人走出投降。

至于李福猷,张凯嵩称“逆首李幅猷令其弟幅忠商议投诚迟疑未决,而其党收多半乐从。”

前述李福忠已经分兵离开,李福猷自不可能与其商议投降,张凯嵩明显是为邀功乱写。后来为了圆慌,只得写道“(李福猷)自知罪大,不敢投诚,意欲他窜。”

11月25日,两省清军合攻太平军营寨,李福猷军心动摇,一战即溃,营垒尽失,只得连夜撤退,去到附近的坑尾一带安营扎寨,准备再战。

驰援的张运兰率军来到,与其他清军对坑尾形成合围,太平军陷入绝境。

投降的太平军越来越多,27日,有旗帅向日鼎、元宰李辅、武卫将军夏光新及小头目秦朝瑞等三十余人,自焚营垒,率众呈军械降于张运兰。

张运兰以为首三十余人是“积年悍贼”,下令斩杀,带来的部众3000余人遣散。

李福猷始终未打算投降,他的计划是趁其他人不断投降的混乱时机,找机会逃走。

29日,张运兰抓获李福猷两名部将曾贵、伍福。获知李福猷已经薙发扮作难民,与十几名亲信一起逃走,马上严密部署,张网搜索,不放过一山一洞。

12月2日,清军在连州(今属清远市)所属的铁坑发现李福猷及部属10余人。李福猷拼死拒捕,战斗中头部被劈中一刀,受伤被俘,随即与曾贵等人被解往广州处死。李福猷一路自此覆亡。

李福忠

李福忠,又名李七,既然是李福猷弟弟,也是广东英德人。在与李福猷分兵时,能带走的兵力实在不多,只有数千人。一开始折回湖南,因为当地团练猖獗,无法立足,遂回到三省交界处的贵州黎平府(府治开泰县,今为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11月初时在开泰县境内。

以后一段时间,李福忠以此地为基地,频频袭扰黔、湘、桂三省。其声势最盛时,离黎平府城仅四、五十里,引起府城恐慌。

面对前来围剿的清军,李福忠意识到自己兵力单薄,决定联合当地其他起义军,向开泰县以西进军,攻克古州厅(今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

当时黄号何得胜、苗民潘名杰两军联手,攻陷开州(今贵阳市开阳县)、修文(今属贵阳),威胁贵阳,贵阳紧急戒严,为防止李福忠一军与此路苗军联手,清廷抽调各路清军围剿古州,当时时间约是1864年3月。

面对大股清军,李福忠无力抵抗,只得放弃古州厅。之后副将陈辉良受诱降,杀害另外一名副将吴华率众降清。李福忠杀出重围,不知所踪,亦有说在苗寨内活动,一直到1871年7月兵败。

李文彩

李文彩是广西横州人,又名李七哥——与李福忠的李七相当接近,两人又同在贵州活动,清廷奏报经常搞错。

李文彩是广西人,于1850年开始密谋抗清,1852年起兵,却不是追随太平天国,因为是天地会会众,参与李文茂、陈开领导的天地会“大成国”起义,任定国会。曾经在1856年中攻克南宁府,声势大震。

在清兵压迫下,1860年,李文彩退出广西,进入贵州。与前述石镇吉余部曾广依相遇,两路都是抗清,又在流浪之中,遂合兵一处,后于湖北来凤会合石达开大队。

石达开显然对李文彩的能力与抗清忠诚相当欣赏,授予亲天燕爵位。石达开只承认天国六爵中的“燕、豫、侯”三级,燕爵是最高一级,对一个初加入的将领就授予如此高爵,可见对其的器重。

李文彩从此与李福猷一军,共同行动。

曾广依也应该归属李福猷军中,后来却失去记载,其最后下落并不清楚。

在得知石达开死讯后,李文彩不愿往湖南,引兵留在贵州。

清云贵总督刘岳昭上奏称“黔中群盗如毛,飘忽无定。”李福猷与部众在贵州各个反清义军间活动,建立最广泛的反清阵线。有说教导原本不擅长使用火炮的号军、苗军如何操炮与调制火药,令到清军大吃苦头。

1867年,前述曾经逼近贵阳的黄号何得胜因病去世,余部由其妻黎氏统率。因为屡战不利,决定邀请李文彩进入黄号根据地平越县(今为黔南自治州福泉县)西北九十里的上大坪驻守。

同一年,太平天国覆亡后腾出手的清廷,加紧对贵州义军的围剿,委派席宝田率一万多湘军入黔。

1868年,黄号控制区域一个一个被清军攻下,清军会师进攻上大坪,派人招降,李文彩与黎氏商议决定诈降。

清军中计,李文彩与黎氏马上以去都匀八寨招降另外一股苗民义军柳天成部的名义脱离敌人魔掌。

李文彩与柳天成合军,被任命为柳军宰辅。

被戏弄的清军恼羞成怒,1869年7月,提督张文德率军来攻八寨,李文彩与柳天成率军抵御。

苗民军利用有利地形,先断清军粮道,再不断袭扰。张文德见无粮,被动挨打,决定在一天晚上趁夜潜行撤退。李文彩料定清军会跑,早早在山口设下埋伏。

此战清军大败,总兵马永胜及两名副将、三名参将阵亡,张文德受重伤逃脱,所率30营清军一万多人几近全军覆没。

这场大捷紧接着当年5月,张秀眉在黄平县黄飘峡谷歼灭湘军六千多人的大捷,令到贵州境内抗清义军声势大振。

李文彩乘胜攻克都匀府城(今为黔南州首府),张文德再逃到贵阳。

1870年,清总兵何雄辉率军攻向都匀府,李文彩知道对方是一员骁将,遂再用诈降计,将其引入空城都匀内。

何雄辉中计,李文彩伏兵杀出,何雄辉全军覆灭,仅以身免。

李文彩一而再戏弄清军,贵州巡抚曾壁光下令任何人不得再接受其投降,限期收复都匀。

1871年4月,柳天成被叛徒杀害,李文彩面对贵州提督周达武大军,只得转移到凯里太平堡,与张秀眉领导的苗民起义军取得职络,共同作战。

时间进入1872年,太平天国壬申二十二年初春,眼见形势越来越危急,李文彩向张秀眉建议,集中船只趁河水爆涨,顺清水江去湖南。

张秀眉顾及乡土之情,不肯去,当年3月,张秀眉号召各路起义军集中在凯里以南的乌鸦坡,要与清军决战,李文彩率军打着太平天国旗号参加。

乌鸦坡“冈峦绵亘二十里”,起义军连营二十余里,清军则称“全黔叛苗尽萃其中”。双方决战,由于众寡悬殊,虽然浴血抗击,营垒仍然一个一个失陷。

5月11日,张秀眉在乌东雷公山(位置在今雷山县以东)被俘,遂被处死。

第二天,李文彩率众突围,被清军追上,全军覆灭。

张秀眉、李文彩战败后,贵州各路抗清起义到此终结。清军以现场积尸如山报告李文彩死于乱军之中,当地口碑认为李文彩未死,隐居于附近的山寨之内。

李文彩在参与苗民起义期间,始终自成一军,打“太平天国亲天燕”旗号,虽然不是老兄弟,只是后来者,却让太平天国的旗号多打8年之久,也是最后一支失败的太平天国成建制部队。

1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