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因采用显毫的茶树品种为原料,制法独特,不炒不揉,白茶的代表白毫银针,外表满披白毫呈白色,故称“白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白茶的前世今生。
此“白茶”非彼“白茶”陆羽在《茶经·七之事》的《永嘉图经》中所记:“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白茶的最早记载。
不过,文献角度表述的重点是原料,同时唐代时还没有白茶生产工艺的诞生,所以可以推测陆羽在《茶经》中所提“白茶”,应该为白化变异的白叶茶或芽叶满披茸毫而称为白茶的树种。由于工艺所限,生产出的成品茶应为蒸青绿茶。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明确提出了“蒸焙”工艺,这不是白茶的工艺。也就是说宋徽宗所推崇的“白茶”应该为蒸青绿茶,而原料为白化变异的白叶茶或芽叶满披茸毫称为白茶的树种。
六大基本茶类中的白茶关于六大基本茶类中白茶的记载,最早应见于明代明代田艺蘅所书的《煮泉小品》。
《煮泉小品》中记载:“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况作人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
意思是说:“把鲜叶直接在日光下晒干,比用火烘干品质好,而且更接近自然的品质状态,不但没有烟火气味,也能避免因人手和器具不干净以及制茶火候不适宜而影响茶叶的香气和色泽。
其中,“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就是白茶以萎凋为主的加工方式,所以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所提的“白茶”才是六大基本茶类中的白茶。这也是认同度较高的关于白茶的最早的记录。
古代白茶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就是现在的茶)。”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茶最早的记载。
那么,上古神农氏时期的茶是什么茶类呢?关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最后是从茶树上摘下鲜叶咀嚼而解毒。在不断的农耕生活中,古人逐渐认识了茶的药用价值,采下茶树上的鲜叶自然晾干,收存茶叶。
这是植物类中药的制作过程,也应该是古人最早使用茶叶的方式,和今天白茶自然萎凋、不炒不揉的制作工艺相似。
湖南农业大学杨文辉教授认为,“由于茶叶生长的季节性局限,为使全年都能喝上优质茶叶而采集鲜叶晒干收藏,这便是茶叶制作的开端”。据此,我国最先发明的不是绿茶,而是白茶。
可以说,最早的茶叶制作方式与现在的白茶类似,白茶是最古老的茶类,也是药食同源的典范。白茶制作工艺是茶叶制作的鼻祖,堪称“茶叶活化石”。
现代白茶古代白茶没有严格的工艺要求,也没有自成体系,将其称为白茶产生的雏形更为准确,而制法和品质更加系统的白茶是现代白茶。
白茶最早是在清朝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七年,由肖乌奴的高祖创制。当时是以当地菜茶幼嫩芽叶采制而成,史称“南坑白”,属贡眉级别。
清嘉庆初年,福鼎用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创制银针白毫。
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在福鼎选育繁殖成功,于是1885年起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的壮芽为原料,菜茶因茶芽细小,已不再采用。
政和县1880年选育繁育政和大白茶品种茶树,1889年开始产制银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