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年轻时候看过一个美国的电视节目,小学生都担心欠中国人的钱越来越多怎么办,会不会等他们长大后去还,但不管成年人还是小孩,他们好像都觉得债务是可以不还的。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那是我第一次对这句话产生了怀疑。
后来随着认识的增加,我终于明白美国是怎么玩这个游戏的了,游戏的关键就是“货币掌控权”,美元是美国的货币,却是其他国家的问题。
简单来说,美国的历代决策者都在积极发债,毕竟有钱才好办事,那债务谁买呢?主要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比如中国,比如日本,还有很多国家都持有美债,光我们就有七八千亿美元的美债(原来更多)。
它有了这么多钱后,就可以去投资科技和未来,去抄底别人的优质资产,美国的科技和金融业发达就跟这种模式有关。而且因为美元的地位高,是世界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于是美国人可以尽享物美价廉的商品,比如很多美国人都是懒得洗衣服的,反正很便宜,脏了或不喜欢了就买新的。古人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过度奢靡的生活方式本来就是不可持续的。
而那样“乙方”国家表面看是赚了钱,实际上美元又大量回到了美国,等于是让美国人占了大便宜。设计这套游戏规则的人真是天才。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犯傻呢?
我看到网上有人说原来卖100块的东西,既然关税提高了,那为什么不能卖200块呢?这就是不了解贸易地位和经济原理的问题。复杂的问题需要简单化,但简单化不代表幼稚化。
要知道当年我们算是一穷二白,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消费力强,要跟他们做生意赚钱就必须有妥协和让步,所以光是加入WTO的事就谈了很多年,谈得很艰难。
不然的话,哪有经济的发展,哪有制造业的崛起?我们是从卖衬衫换飞机做起来的,规则是甲方主导,我们干脏活累活,利润还很少,但如果你因为觉得不公平就不这样做呢?大概就失去了发展机会。
发展是最重要的,经济建设是那个时期的中心,没有资本的话,我们发展所需的机器、设备、物资、能源、技术等从哪里来?真以为我们地大物博,什么都有,可以躲在桃花源里自满自足啊。
就商品贸易而言,我们卖到美国去的东西多,双方有数千亿的逆差,就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有几千亿卖给了美国人(约4千亿顺差),所以在几十年内,外贸对于我们都很重要,称得上经济驱动力之一。
挣美元对外贸行业的老板们来说是很高兴的事,但美元进来后我们需要换成同等规模的人民币流通,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现在的100万跟20年前的100万相比,购买力大为不同。同时因为我们积累了大概3万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美国人也非常希望我们不断购买美债,因为前面提到的缘故,我们曾拿出三分之一的钱“借给”美国人。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觉得自己犯傻了,盲目批评过去其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从历史的视角看,当年的做法是对的,吃亏是一时,整体看是划算的。比如说我们的互联网行业繁荣,其中就有大量的美元资本投资,所以主动融入世界的自由贸易体系是利大于弊,从来没有什么完美的决策。
美国的问题是它内部的利益分配格局和机制造成的,怨不得别人!
首先,根本不是什么关税“对等、公平”的问题,这是一种讹诈式的托词,其依仗就在于它是大个子,力气最大,有最大的购买力市场,是大甲方。
我们做生意就都知道,跟甲方打交道往往会很被动,毕竟彼此的权力不一样,他不买你的可以买别人的,而你就很难找同样的买方。这就是我们心心念念要“做强做大做甲方”的由来。人和人的关系也一样,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你就很被动,很难硬气。
所谓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美国现在狮子大开口其实是一种谈判策略,只要让其掌握谈判的节奏,那我们就处处被动了,所以韬光养晦、妥协退让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历史早就有这样的经验,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跟强秦谈,不断让步,结果呢,“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秦国永远是得寸进尺,最终一统天下。
美国的战略意图是一致的,我国曾有企业家谈及苏联、俄罗斯就是上了美国的当,“他们总是给你诱饵,让你改变一些政策,当按照他们的要求改进了一点,然后他们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不断地逼你……”国与国之间不能天真,否则就会让人玩弄于股掌之上。
不能只拿商品贸易说事,美国怎么不提它的服务贸易从全世界赚了多少钱呢?比如微软、Google、苹果等科技公司是什么样的地位,好莱坞电影又是如何风靡全球……在科技、金融、文化、体育等贸易方面,美国是顺差,它卖给其他国家很多,其他国家卖到美国很少。事实上,这些美国人自己也清楚,但有些事积重难返,科技和金融是其上层,没有背叛自己利益的阶层,他们掌握了主导权,这就决定了它内部的利益分配规则是偏向于自己的,从而带来了内部的贫富差大和矛盾的日益尖锐。
这是不管换什么样的总统都无法解决的问题。相比问题的不可解决,把问题转移出去就相对容易很多了,所谓祸水东引,明明是自己在全球化中获利最大,却总抱怨自己“吃亏、不公平”,这主要是迎合那些因为美国制造业萎缩造成利益受损美国人的情绪和诉求。越是明白这点,我们就越知道怎么办。
现在美国科技"七姐妹"——苹果、Alphabet、亚马逊、微软、Meta、特斯拉和英伟达的市值波动大,就跟美国的基础动摇有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美元地位动摇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印美钞容易,可你不能一直从世界收“铸币税”啊。毕竟没有哪个国家甘心长久吃亏,美国想回到过去继续大占便宜的所谓“秩序”,我们又怎么会愿意呢。
举债度日不可持续,美国是教训,债务留给后代合理吗?或许很划算
美国有提前消费的习惯,因为美国人有良好的预期,他们认为自己以后赚到的钱肯定会远超现在的债务。其实不只是美国人,我们这边也一样,人性在大多数方面都是一致的。
我们打个比方,比如一个美国年轻人借钱上大学,借钱结婚和买房,而来利息还不低,但如果他是加入了能赚大钱的金融公司,或者说是加入一个科技创业公司,乃至于自己创业,那之前的多少债务都不算问题。马斯克在和弟弟创办Zip2公司的时候还很穷,但公司卖掉后两人就成了千万富翁。
美国年轻人都有这样的“美国梦”,因此他们好大喜功,敢于冒险,很疯狂,永远不安分,动不动就要改变世界……这是美国文化的特点和优点。美国人尊重个性,包容不同,向往一夜暴富的传奇。这样的人和文化就导致他们很愿意提前消费,乃至于寅吃卯粮,举债度日(现在就是快过临界点,玩不下去了,只能是找别的国家给自己买单)。
事实上,一切的前提是未来的自己变得更好,这里既有信心的因素,也有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因素。想一想,如果你在30年前背负了100万的债务,那时候压力很大,但30年后由你的儿子来还这100万,那划算吗?考虑到期间通胀、生活质量和你儿子现在经济条件的因素,这有一定意义上的合理性,比较划算。当然各人的情况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还可以举个例子,那就是房子升值很快的时候负债貌似问题也不大,因为几年后的涨幅就足以抹平债务了。
那如果是资产下跌的情况呢,这就很难说了,也许年轻人可以用比以前少很多的钱去购买资产。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平衡,通过顶层设计是可以兼顾当前人们和子孙后代的利益、福祉的。而如果以后的年轻人受益更多,那现在的债务就是合理的,发展大于债务。现实中很多人的问题就是过于执着于“无债一身轻”的理念和价值观,导致发展缓慢。总之,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和活法,人各有志,只要自己认为值得就好。
你为什么会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感觉?
一个年轻人跟我交流过这个问题,他说来这个城市好几年了,每天晚上在出租屋里看万家灯火,而其中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盏灯,觉得很悲凉,有种不管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的郁闷。
这个问题说到底是赚钱少,而赚钱少跟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有关,比如外贸生意如火如荼的时候,工厂可以24小时不停工,工人几班倒,大家热火朝天,没有人喊苦喊累。中国人历来是能吃苦耐劳的,只要能看到有回报。
但生意如果不好呢,老板最怕就是入不敷出,越是不赚钱就花钱地方越多,花钱越快,坐吃山空是行不通的,这就逼迫老板们必须动脑筋想办法,怎么能够提升生意。大河有水小河满,经济增长企业就跟着水涨船高,作为个体而言也跟着受益,就算你不打工,去开个饭店也能赚钱。如果我们的企业总市值也有六十多万亿美元,那还愁什么呢?我相信迟早一天我们的企业会有一百多万亿美元的总市值的。
人工智能,科技,新质生产力……这些概念背后的主题是一致的,就是要挖掘大脑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思路新办法,多创造增量利益,做大蛋糕,让大家整体都受益。现在我身边一些老板四五十岁还在学着做自媒体做直播,就是充分调动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老方说的《老板如何做自媒体IP?赚到100万才有发言权:行得通的办法很简单》这篇文章,一定有启发。
要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困难是客观存在,不管你喜不喜欢都要面对,人都是在跟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持续成长的,如果什么时候没有了困难和挑战,那世界和生命就都熵增了。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信息时代,社交媒体是对每个人开启的机会窗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做自媒体来给自己加杠杆,让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对客观和公平的回报。
多说一句,债务的增加其实也起到了逼迫人不断去拓展空间的作用,现在美国不过是时间不足的问题,人工智能尽管前景无限但终究还没有带来那么大的现实增量。这跟很多人面临的困境差不多,需要透支未来,但经常又是很窘迫的境况。
消费、内需是王道,但这需要大家都有两样东西才行:第一是有钱,第二是敢于花钱。
精神和物质有相互作用,人们在有信心的时候就敢于消费,反之就想把钱存起来,以应对不确定性。这跟古人存粮食度饥荒的道理一样。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中国人经历过的苦难太多了,以至于“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都已经烙印在了血脉中。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让绝大多数人“手有余粮,心不发慌”,才算是成功。那时候不管是消费还是生育,就不算什么问题了,人性趋利,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出口导向型经济驱动的转型,必然有阵痛,当然苦乐不平均,但要相信时间在我,老美别无选择,必然是要跟我们谈合作的。问题中间的过程怎么办,而且大家都知道世界已经不一样了,不可能回到过去那种状态了。我们也必须被动或主动求变,从“以规模效益为核心、以成本控制为优势”的模式转为更科学更合理的柔性生产模式,增加弹性,提升韧性。
竞争必然是激烈的,市场就是优胜劣汰,原来大家忙着靠性价比打天下,顾不上升级生产和创新,现在要解决同质化和过剩的难题就不得不想办法通过技术革新和数字赋能来拓展渠道,挖掘潜能,毕竟14亿人的大市场,容得下足够多的企业。还是那句话,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起反作用。老方一直劝大家多注意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毕竟你设计个商品也是要有美感有品味才能吸引消费者的。什么叫品牌?品牌就是信任,消费者愿意为信任付出溢价,你有了足够的利润才能去升级和创新,继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拓展护城河,形成良性的循环。
要知道现在是格局性、结构性的改变,如果现在与时俱进,错过机会窗就难办了。原有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已到了“穷则思变”的临界点,对外对内的革新势在必行。几十年过去,任正非等那一代的企业家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现在又到了新一代企业家大展身手的时候了,唯有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从大脑挖掘能源,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需、消费和经济的问题。相信10年后再看现在,必然会有一批优秀企业家在秣马厉兵,积攒一飞冲天的力量。
最后谈一谈企业发展的关键,这方面可以看华为的经验,华为之所以成功就跟老板任正非“分钱分得好”有根本关系,利益分配是大事不是小事,很多企业都是因为公司内部两极分化导致了发展受困的局面。做企业需要拉开差距,没有差距就没有活力,但如果差距太大,大多数员工的利益没有提升,那企业自己的发展就后继乏力了,而社会的消费也难以提振。所以收入分配均衡的问题很重要。除了内部管理之外,企业的出路还是要走出去,当年华为出海也有被迫的成分,但事实证明走出去的选择和道路是对的,正如那句话所说“出来混首要的是出来”,中国企业要参与全球竞争,那市场空间就不一样了,而且这也符合大势,不管是去东南还是去非洲,或者是欧洲、南美,只要出去就有希望。
结构决定功能,资源配置做得好,整体就有活力。一方面出海、开源,一方面国内提升收入水平,那消费意愿和能力就自然上来了,那时候我们就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很多事是不是就好办了?总而言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不管是做企业还是人生都是关关难过关关过,活下来就是胜利,只要现在有所作为,有耐心有静气,那什么困难都难不倒我们。30岁的时候回头看20岁的困难小事一桩,不值一提,等到我们翻过山丘之后,再看现在的风风雨雨也就不算什么了,一切都是经历,一切都是修行,人生本就是借假修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