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大样靖康宝 篆书折二珍罕品

靖康通宝,乃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所铸之币。其为北宋货币最后一铸。计有元宝、通宝和重宝三种宝文,历谱所载形制小平到折三,书体篆、楷、隶,多种形制版式。主铸材质为青铜和铁,亦有银钱存世。靖康钱因铸于北宋末年这个战乱政局严重不稳的特殊时期,加之年号存续时间短,故其铸币量较之前朝便少了许多。
随后二帝被虏、北宋倾覆,又金兵掠宝,故靖康钱所载历史异常沉重,总量遗存不丰,过去长期较为罕见,泉界一直视其为北宋珍泉。其中靖康通宝更被授予曾经的中国古泉五十名珍之爵(感情因素大于实际)。
阅谱可知,靖康通宝钱中有一式,乃为篆书折二大字大样,早前有泉谱载曰“孤品”(见华光普编著《中国古钱大集》),并批注该泉为民国著名藏家罗伯昭旧藏,后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入藏(就此情况就可说明关于孤品之言有误)。

如此一来,这是不是说该泉就真的是孤品了呢?当然不是,事实上其仍然有存世并被发现收藏。这是因为钱币的属性所决定,其史铸有量(或多或少),故遗存便很难形成孤仅,该泉也无法避开这个规律,无非看后世后人是否还有发现,何时发现并是否披露而已。
上天眷顾,在经年的猎泉过程中,愚曾经有幸猎获不至一品靖康通宝篆书大字大样钱,其中一品前几年已有公展鉴赏。时至今日,还有一品不同锈相之品未曾公展。是故,今日赏泉特将其帐中点出,拍照亮相,公展鉴赏于此,实物实证,以飨泉好矣。

首识书相。清晰可见,本品面文“靖康通宝”四字,篆书书体,直读,光背。其身虽然裹满锈,然文字笔划仍很清晰,笔划横直竖立,书篆古朴而自然。其中,可见其字形明显较大,甚为独特,阅谱比较,不难看出,其正与谱载所谓“孤品”之大字大样一样,实乃同母所生,无异无邪,十分的正点。至此,品文识书,无需再表,本品之书相,钦宗官炉铸品貌相,其门直开,没有二话。
次观铸相。展目本品,可见其铸制规整,直径约为29.78毫米,重约8.01克,厚薄适中,乃折二大样形制无疑。其制式为面窄缘,背中宽缘,穿口较狭。其铸体方正圆矩,平整地章,穿轮亦是干干净净。续观其字廓,轮廓清晰,干净利落,字口深竣,鼓凸自然有度,恰到好处。无需赘述,观铸识体,本品实乃其时官炉应有之铸相,其门再开,无话可说。

再察锈相。不难看出,本品生坑锈相,锈痂裹缚,绿锈红斑,出坑已有十余年。可察其皮壳叠嶂,锈痂深浅相间,分布极为自然,锈质更是坚硬而不糟,可谓老而弥坚。续可识其材质,乃青铜质地,铜色十分的陈旧。藉此,无需细表,辩锈识浆,其整体锈相耄耋真实,昭然一派自然天成之相,天下贼伪概不可及。其大门洞开,不在话下矣。

如是,一番鉴赏审视,此枚“靖康通宝篆书折二大字大样”铜钱,三相一材皆可过关,到代原铸,毋容置疑。如前所述,有谱载虽言“孤品”,然那不过是著谱泉人的一家之言,其时任何人皆无法洞悉天下所藏,自然所言存世量便是臆估,不可奉为圣经,此乃泉律之使然矣。而就至今来看,公展可见一二(也有存疑者),然其仍为罕见珍稀之品,极具收藏价值矣。

原创图文。抄袭必究